杨宜城:在“原子城”测量安装过核反应堆

杨宜城:在“原子城”测量安装过核反应堆

新闻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5/3 20:08:34

    记者费尽周折,才联系上身在广州的杨宜城。杨宜城现年71岁,祖籍普宁,曾在“两弹”研究基地工作13年,退休后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公司。

    虽然已经年纪不轻,杨宜城依然开朗和健谈,说起当年在青海221厂的经历更是滔滔不绝。那段不平凡的经历他永远也不会忘怀,他甚至还能记得当时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细节。

    杨老很有乡情,谈起家乡话很多。他的初中是在潮阳陈店中学读的,妻子是汕头人,家就住在市区,而且他现在还有许多生意在汕头。

 

    在“两弹”功勋人物胡仁宇身边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二年,氢弹研制也开始着手进行,位于青海省“金银滩”的“中国首个核工厂”221厂一下子从全国各大高校要了850名学生。这一年夏天,29岁的杨宜城刚好从武汉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由于学习好,觉悟高,在大学时就担任班长的杨宜城以其“又红又专”的身份被选中,开始自己毕生难忘的“原子城”生涯。

    毕业后的第一年,杨宜城没有立即进入“金银滩”。那时熏全国各地来的学生以“北京大学生劳动实习大队”的名义在青海湖周边搞“四清”工作。1966年7月,杨宜城进入了九院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雪实验部三室。当时,九院的设计部、实验部和生产部都在221厂。

    刚进221厂的时候,因为是“调干生”(上大学前工作过),觉悟高,实验部副主任胡仁宇找杨宜城谈话,让他去搞核反应堆。这份工作辐射污染危险非常大。杨宜城不觉得害怕,很光荣地答应下来。

    此后,杨宜城一直在胡仁宇领导下工作。胡仁宇是我国“两弹”事业的功勋人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就是科研室负责人,此后,又转入氢弹技术的实验工作,担任了实验室副主任。1985年9月,胡仁宇接替了病重的邓稼先担任九院院长。

    杨宜城从此与胡仁宇结下一辈子的友谊。几年前重访旧地时,胡仁宇还亲自接待了他。而胡仁宇每到广东,总会跟杨宜城联系。

    杨宜城告诉记者,实验部是原子弹、氢弹研制的核心部门,主要承担模拟实验、冷实验和热实验,还承担了后来的核潜艇研究。而杨宜城负责的是零功率反应堆中子能谱测量和300号反应堆的组织安装,并担任机械组的副组长。32岁结婚两地分居7年

    刚到221厂,杨宜城住的是单身宿舍,就是将军楼附近,十个人一间房,每天要坐5公里的车去六分厂(爆轰场)做实验。

    对于在“金银滩”工作的那几年,杨宜城用三个“非常”来形容:非常危险,非常保密,非常不好找老婆。那一年去的850个青年学生,基本上都是单身,很多人的婚姻都很曲折。外面的人一般18岁就结婚了,而他们许多要18“公岁”(36岁)才能结婚。当时他记得有一个从莫斯科读大学毕业回来的人到19“公岁”(38岁)才结婚。

    而与其他同事相比,杨宜城找对象似乎更难,老家前后给杨宜城介绍了十几个对象,都因有海外关系而告吹。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普遍都有海外关系的广东人在“原子城”里非常少。“金银滩”先后来了1万多名工作人员,其中广东人只有200多名。

    考虑到221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恶劣,杨宜城择偶的首要条件是身体好。由于工作性质不能透露,跟所有221厂的工作人员一样,杨宜城择偶颇费周折,直到32岁的时候才找到意中人。杨宜城亲切地告诉本报记者,他的妻子是汕头人,家住汕头市商平路。妻子年轻时是汕头市体校的运动员,练100米短跑和篮球。对于妻子健康的身体,杨宜城一直非常满意。

    可是妻子还是有个姐姐在香港,为此,他在“文革”时被人告了密。当时杨宜城还在221厂,因为表现好,上级准备提拔他到革委会当领导,紧要关头有人将他有海外关系的事捅了出来。杨宜城很多年后对此还“耿耿于怀”。

    这件事之后,1969年,杨宜城被下放到河南省五七干校锻炼,当两个连的总司务长。杨宜城在青海4年的生活就此结束。

    性格开朗的杨宜城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当时国内一般干部的工资是28元,杨宜城他们却有100多元,走到哪里都是“大款”。当时的鸡蛋一个只要几分钱,他们经常给1毛钱,余钱也不找。当地群众戏说他们这帮不知干什么的神秘干部在“哄抬物价”。1972年,杨宜城及其他大多数同事因战备需要转移到四川省绵阳地区。1975年,杨宜城的妻子从汕头搬到绵阳,夫妇俩终于结束了7年两地分居的生活。

    到广州创业驰骋商海1978年,杨宜城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回到广东,在广州开始自己新的工作,任职于广东省机械进出口集团,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研究开发和创办实业,一直干到退休。

    上世纪70年代末,杨宜城负责我国当时技术含量最高、金额最大(400万美元)的糖厂成套设备出口货源,圆满完成任务。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他对我国十几个省100多个工厂进行调查和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研究,写成“论产品生命周期”的论文,并组织6家工厂对园艺产品进行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大生产实践,取得成功,其标志是产品在广交会组织的同行产品评比中,连续3年获得第一名,在英国伯明翰展览会获产品金奖。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市举行,除了各个国家和国内各省所兴建的园林外,还有8家国内外企业在里面兴建园林,其中大陆只有2家。杨宜城就组织策划兴建了一个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金星园”。

    对于取得的一切成绩,杨宜城认为与当年在“金银滩”所得到的学习和锻炼分不开。他一直对过去非常怀念,与分布于国内各地的当时的同事经常保持联系,而在广州的大约10个老同事,每年都要举行两次聚会。说起汕头的战友老吴(仕鸿),杨老更是亲切熟悉,记者的采访就是杨老牵线的(详见昨天本报)。作为当时“金银滩”中极少有的潮汕老乡,杨宜城与吴仕鸿早在基地时就认识,而且关系很好,彼此回到广东后更是联系不断。因为太怀念过去的那段时间,利用做生意出差的机会,杨宜城还先后去过“金银滩”和绵阳,再次看看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