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东红:庄世平先生堂侄女、韩山师范副院长

庄东红:庄世平先生堂侄女、韩山师范副院长

新闻来源:潮商杂志 发布时间:2015/5/3 23:27:39

人物简历

    庄东红,女,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获日本国京都府立大学Kyoto Prefectural University农学部农学研究科 农学博士学位 。                                   

    1990.6-- 2006.8  在汕头大学任教、任职。历任汕头大学教务处处长,汕头大学校长助理等职。 2006年至今任韩山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副院长。研究方向:  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主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专业日语”、“遗传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基础课、研究生课,教学效果良好。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并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目前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


    初见庄东红教授,其生动不俗的谈吐令人印象深刻;与她的交谈,则像是在聆听一位慈祥长者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予人无限启迪。
    目前担任韩山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的庄东红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生物学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均取得相当成就:1990年,她获日本国京都府立大学(Kyoto Prefectural University) 农学部农学研究科农学博士学位,是当年国内为数不多的留洋女博士之一。她在潮汕地区高等学府——汕头大学任教16年,曾担任汕头大学教务处处长、汕头大学校长助理等职,兼任广东省侨联常委、汕头市侨联副主席、汕头市妇女联合会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汕头市直优秀共产党员” 、“汕头大学巾帼十佳”等多项荣誉。多年来,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并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8项,为推动潮汕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艰苦磨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祖籍广东普宁的庄东红,1955年5月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父母亲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她的家庭在当时是人人称羡的“文化大户”。早在1952年前后,庄东红的父母就被调往北京文化部工作,小东红也成了在北京出生的潮汕籍孩子,从小接触“京味”生活,习得一口流利的“京腔”普通话。在北京的童年时光里,充满幸福欢乐,给庄东红留下了美好难忘的记忆。直至60年代初,文化部大批干部下放到基层各个省份,庄东红的父母亲选择了回归故乡——潮汕地区。此时,庄东红的人生道路,紧随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走上了曲折艰难的时段。随着父亲被任命为广东陆丰县教育局副局长、母亲进入陆丰县委妇联工作,庄东红全家也迁徙至陆丰定居,并在陆丰度过了漫长而动荡的16年岁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无疑是庄东红人生历程中一次巨大的磨难与转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父母亲受到冲击,父亲被批斗、被抓入狱,一家人从县委宿舍里被‘扫地出门’。作为‘黑五类’的孩子,我们姐妹俩跟着母亲下放到‘五七’干校,小学还没毕业就没书读了……”对从小在“糖罐子”里长大的庄东红来说,那是一段从幸福云端跌至最低谷的艰难时光,当时的她年仅12岁。

     “一直到1969年落实‘对黑五类子女要区别对待’的政策后,才容许我们回校读中学,而整个中学阶段,我只读了一年初中和两年高中……”父母不在身边,在人生地不熟的陆丰县县城举目无亲,幸得父母亲同事相助,找了一处小房子栖身,庄东红她们姐妹才暂时安顿下来,得以完成中学学业。谈起当年的经历,庄东红感慨不已

    然而,就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庄东红仍然抓住有限的时间发奋学习,并开始显现出自己过人的智慧与才华。直至现在,庄东红的很多中学同学还记得当年这位才女:成绩总是位居全班第一,有时其他人都不会解的难题只有庄东红会解。1972年,庄东红高中毕业,1973年作为知青下乡,每天起早摸黑干农活。庄东红说,在整整五年的知青岁月里,几乎没有任何书籍可供阅读,连听收音机播放的节目也受到限制,过着单调枯燥的务农生活。然而,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庄东红,却总是想方设法搜集各种学习资料,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青诗歌,也被她如获至宝地拽在手中,反复阅读直至背得滚瓜烂熟。1978年10月,即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在动荡中蹉跎了无数青春岁月的庄东红,终于凭借自己的好学、勤奋和努力,考上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由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当苦尽甘来再回头看时,庄东红由衷感激当年那段经历所给予的磨砺与激励:“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够太顺利,如果他总是在蜜糖的浸泡下、在财富金钱的包围下成长,可能他就渐渐没有了压力,也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记得小时候,妈妈总说我是个害羞娇气的孩子,见到陌生人都躲得远远的。然而后来,什么都要靠自己去打拼和开拓,靠自己去闯出一条路……”庄东红认为,如果要以她的经历给年轻人一些借鉴,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任何困难吓倒,只要克服了困难就能走向成功。“吃苦并不是一件坏事,吃苦可以磨炼意志,锻炼能力;吃苦能让一个人更快地成长、成熟,也使得人生更加充实和丰富”。庄东红说,经历过苦难的人,以后对待任何事情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也能常怀感恩之心,更懂得体谅、理解和尊重他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正是庄东红历经生活艰难而豁然开朗的一种人生体验。

 

    在求知领域中不断进取
    在多年的求学和教学历程中,庄东红的专业方向主要是生物资源、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等。谈及自己为何对生物学“情有独钟”时,庄东红笑称“当年的选择很盲目”。确实,那是一段被禁锢了的青春年华,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天地,对于包括庄东红在内的许多青年人来说,都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凭着自己有限的阅历去选择人生,在懵懂与忐忑中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长达五年的知青岁月里,每天与最原始的农业劳作打交道,别的人或许觉得很苦,庄东红却擅长“苦中作乐”,由此喜欢上了自然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也累积到一定的农学知识和经验。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做了一些考虑,觉得以后与其到工厂工作,每天面对轰隆隆的机器和繁杂的图纸,还不如选择读农学,毕业后就在这种自然的环境里工作。我感觉自己在农村五年,即使没有系统理论的学习,最起码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就做了这个选择,可以说是比较盲目的”,庄东红笑着说。

    然而,对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来说,选择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能专注于人生、专注于眼前,由衷热爱与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么即使在最平凡的领域里也能演绎精彩。
    1978年10月,庄东红进入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蚕桑专业学习。入学之后她才发现,这个专业比较偏,报考的人数少,而且班里30多个同学,有的人原本就在蚕桑研究所当工人,有的人是从蚕桑产地过来的,有的人则是“子承父业”,像自己这样从没接触过蚕桑的学生是极少数。

    庄东红谈到,蚕桑系当年在录取她的时候曾有过犹豫,因为下乡五年的耽误,她考上大学那一年已经23岁,在同一批学生中属年龄偏大的,而且还是一位女同志,幸而最终还是被录取了。系里一位书记后来告诉庄东红:“当年幸好把你录下来了,没想到你这么优秀!”

    在大学里,庄东红继续保持着优异的学业成绩,也开始在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中崭露头角,她是班里第一个入党的学生,并一直担任班干部和校学生会干部。1982年,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庄东红顺利考取国家教委派遣公费出国研究生,经过近一年的外语和专业课培训,于1983年正式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之路。1986年3月,庄东红获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硕士学位后,1986年4月,她又考取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农学部博士研究生,并于1990年3月顺利获得农学博士学位。
    在求知的道路上,庄东红一直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她却总是认为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这个阶段,大部分时间都是搞文化革命,基本上没有学习什么东西,因此,自己也一直有种紧迫感,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在日本求学阶段,庄东红发现日本人对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日本的教育是较为成功的,不管是战争年代或是其他特殊时期,国家的教学育人工作一直没有中断过。她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崛起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跟其重视教育不无关联,教育强国决定了经济强国。这一点让庄东红很有感触,作为一名在日本求学的中国人,她时刻以此来鞭策自己:一定要更加发奋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勇于面对竞争和挑战,为祖国和人民争光!

    庄东红做到了!在1990年,她成了国内当年为数不多的留洋女博士之一,在当年教育相对落后和闭塞的潮汕地区,她更是成为众人交口称赞、引以为傲的潮籍才女。

 
    海归女博士的感恩情怀
    1990年3月份,庄东红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取得了日本国京都府立大学博士学位。当年,与庄东红具有相当学历的同学大都选择了继续“留洋”,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是许多中国才子才女心中的向往。与之不同,庄东红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颇为吃惊的决定——回祖国工作。当时正值“六四”风波一周年,国内很多地方还弥漫着敏感的气息,然而,庄东红还是毅然选择了回归祖国,回归自己的家乡。

    谈起当时的决定,庄东红说:“每个人的际遇都不一样。其实,我们这一批人是‘死里逃生’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恢复高考的倡议,恐怕我们会一辈子埋没在农村里。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国家在百业待兴、经济还十分困难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没有国家、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所以,当学有所成之际,我们必须要回报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庄东红(左)与伯父庄世平先生(右)合影


    在庄东红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他,就是著名侨领庄世平先生。庄世平老先生与庄东红的父亲是堂兄弟。一生为国家、社会和父老乡亲无私奉献的庄老,在整个庄氏家族中享有崇高的声望,是后辈们心目中的骄傲与榜样。

    庄东红回忆说,小时候全家人住在北京,而世平伯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前往北京开会,父母亲也时常带着自己去看望世平伯父。因为年幼,当年在北京的那段记忆已比较模糊,直至留学归国之后,庄东红才再次探望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并有机会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庄东红谈到,留学归来途经香港,她登门探望了世平伯父和伯母,两位老人家给予她很多的关心与关怀。当年的庄东红正打算前往汕头大学任教,对于自己的选择,她的心里还有些没底。在汕头大学建成之前,当年潮汕地区的高等学府仅有韩山师范学院(大专)一所,而韩山师范学院里也没有适合庄东红从教的专业,而后,汕头大学的落成及汕大生物系的设立,终于让庄东红重拾了回归故里的信心。然而,投身于这样一所新兴院校,所要面对的未知因素还有许多许多。

    在香港,庄东红向庄世平老先生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庄老听完之后,十分支持庄东红的决定,鼓励她应努力支援汕头大学的建设和家乡的教育工作。庄老的殷切期待让庄东红铭记于心,她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绝不辜负世平伯父对自己的信任与期望。
    1990年6月至2006年8月,庄东红在汕头大学任教任职16载。她曾受聘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过生物系教工支部书记、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理学院院长、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学校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党委常委等职务。

    因工作表现突出,她还当选为汕头市第十届人大代表,中共汕头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汕头大学第二次、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遗传学会第四至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和第八届副理事长,汕头市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她主讲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专业日语”、“遗传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等研究生课、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良好。其中,“遗传学”被评为校重点扶持课程。

    “汕头大学巾帼十佳”、汕头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汕头大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等多个荣誉奖项见证了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突出成就及累累硕果。多年来,庄东红与地方蔬菜研究所、果树所、农科所保持紧密合作,带领课题组和研究生,开展省级、市级多个科研课题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并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花生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广东省科技项目“ 粤东地区橄榄种质资源调查及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和“西洋小南瓜杂种一代新组合的选育研究”、广东省教育厅课题“苦瓜籽MAP30基因的克隆及在花生中表达的研究”、汕头市科委课题“耐盐碱转基因花生品种的选育”等科研项目8项,为潮汕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2000年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02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08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10年获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6年,庄东红开始在韩山师范学院担任党委委员、常委、副院长。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庄东红坚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不仅仅传授知识,还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看着自己培养过的学生相继走上工作岗位,在不同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庄东红的心中充满无限欣慰。目前,这位留洋女博士尽管已年过半百,却依然兢兢业业,在教育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永不止步,并坚信自己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好,为潮汕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