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特色:西社酒饼

普宁特色:西社酒饼

新闻来源:深圳市普宁商会 发布时间:2015/5/15 15:54:10

  西社酒饼,为普宁县西社口寨村黄文金于清道光年间生产,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西社酒饼的主要原料为大米、酒饼霉菌和少量中药。制作方法是取大米浸水一夜后磨成精粉,配上酒饼霉菌,再加适量中药末,如丁香、八角、桂皮、白只等,加上清水揉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的扁圆形酒饼粒,放置于底上铺有稻草的竹筛上,再拿进温度保持30℃左右的保温室里让其发酵,经24小时后便可拿出晒干,即成酒饼。
  西社酒饼呈菜花黄色,表面曲皱多纹,用其酿酒,出酒率高,酒味香醇,富有独特风味;民间用其发酵蒸面包,质量上乘,深受用户欢迎,一时闻名遐迩,生意十分兴隆。产品不仅称誉毗邻各县,还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20世纪20至50年代为生产最兴盛时期,每天产量为0.5万公斤。为适应各地市场需要,该村还先后派出技术员到越南和汕头、潮安、揭阳、潮阳、惠来、饶平等地制作酒饼,并在上述各地立业开铺定居。
  目前,用酒饼发酵已为现代科学新工艺所代替,西社酒饼至今仅存1户生产,但其声誉犹存。(作者:王史风 时间:1988年12月)

  西社酒饼是西社乡出名的土特产。“酒饼”即是“趜”,或称“趜药”,是酿酒时的酒母,或称酒媒,其作用是促使酿制的原料发酵,加速淀粉糖化。因此酒媒的好坏,对所酿的酒的质和量都有很大关系。
  西社乡的酒饼过去有一个“保密制度”,技术不传外姓,只传给儿子、媳妇,连女儿也不传。他们认为:女儿总要嫁出去,如果“秘方”和技术外传,势必影响他们的行销专利。后来当然有人偷师,但做出来总不如西社所产。
  常见的土制酒饼有二种:一种形状如弹丸,它是用白坭和药制成,潮人称为“涂饼”;一种如银元大小,形状似一个“光酥饼”,它是用粘米磨粉,掺进中药药粉(这种药粉由桂皮、茴香、白芷、川芎、丁香、八角等合成,由于四季天气不同,有时用药也有若干变动),还要有顶好的“饼媒”(发酵得最透最好的酒饼)作媒引,加水调成稠糊,做成饼状,逐一放进铺满禾秆草的蒸笼中,加盖密封,置于温室,夏天约四五小时后酒饼即可发透。待饼面呈凹凸皱纹,变成焦赤色,这时便可以减低温度,搬出来让太阳晒干,即可以售卖。
冬天制洒饼因为天气寒冷,作坊的温度便要提高,除密关窗户外,还要加盖棉胎、麻袋等,必要时还要加炭炉。这样才能保证酒饼正常发酵。但旧日因温室设备简陋,没有温度计和其他科学管理,一切全靠师父的经验,因此生产没有保障。
  酒饼为什么能够发酒呢?有人经过研究,发现在酒饼的表 皮,有一层霉菌,它的学名叫做“罗克斯霉菌”,据说它是由法国人卡默特发现的。其实卡默特发现“罗克斯霉菌”可以制酒,原来是从中国的酒饼中研究出来的。卡默特曾到过越南,见当地有用中国酒饼酿米酒,效果很好,而法国只能酿果酒,无法用制果酒的方法酿出米酒或杂粮酒。卡默特便买了几个中国酒饼回去进行研究,发现了这种霉菌,于是以贪天之功为已有,把这未有名称的霉菌命名为“罗克斯霉菌”,后来用“罗克斯霉菌”去造酒,又把这种造酒法,叫做“阿迈罗法”。把这功劳归入他的“发明”去。
  其实所谓“阿迈罗法”,就是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酿酒方法,酒饼表皮这层霉菌中国叫做“黄衣”,汉时有写的《释名》一书中说:“麴,朽也,郁之使生衣朽败也。”又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造黄衣法”。以此证之,可见酒饼在中国的制造历史,已是源长流远了。
现在汕头酒厂,是一个规范不小的工厂,其中便有西社乡的酒饼师父在那里工作,过去将酒饼技术严守秘的现象,现在自然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