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箫声和茹姓

静夜箫声和茹姓

新闻来源:揭阳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6/18 16:07:06

  静夜里,箫声如泣如诉、不绝如缕地传来,那袅袅余音缠绕心头是何种的感觉?作家茅盾在晚年行动甚不方便的时候,还在关心一位女作家的创作,认真阅读她的作品,并把她的作品比喻为“静夜箫声”,说这箫声“自远而来,倾耳听之,箫声如小儿絮语,又如百尺高楼,离人怀念远方的亲人,又有如千军万马,自近而远。”(茅盾:《〈草原上的小路〉序》)这位女作家,叫茹志鹃。
  茹志鹃(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当代著名女作家。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祖母在上海、杭州以做手工维持生活,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1942年初中毕业。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在军区话剧团当演员,后调到军区文工团创作组。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曾任《上海文学》编委。
  茹志鹃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她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作品,则用柔美纤细的笔触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她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茹志鹃说,茅盾先生的“静夜箫声”将引她去穿山渡水,爬岭越峪,去学习,去追求。“静夜箫声”是茅盾先生最后对她的要求,也是她新的努力的开始。从1982年到1986年,茹志鹃又有2部短篇小说集、一部中篇小说、一部创作理论和一部小说集出版。
  茹(rú,潮音ru5(如))姓,在全国约有人口44万,在各姓中排第436位,占全国人口的0.03%.茹姓在揭阳只有4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455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6%.茹姓来源有二:1.出自如姓,为三国时期魏国陈郡丞如淳的后代,属同音改姓。如淳曾注解《汉书》,他的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改为茹姓。2.出自古代柔然部落,属以部落名为姓。柔然部落是我国北方一支游牧部落,南北朝北魏时建立柔然国。到了西魏时,柔然被同为游牧民族的突厥所灭。国破后,一些柔然人进入中原地区定居,因柔然亦称做蠕蠕、茹茹,落居者就以原部落名为氏,称茹氏。
  茹姓还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南北朝时鲜卑族有普六茹氏(一作普陆茹氏或普陋茹氏),后汉姓为单姓茹。
  今茹姓主要分布于浙江、河南、广东等省,上述3省茹姓人口约占全国茹姓人口的55%.茹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茹志鹃外,还有:南北朝北魏文帝时著名冠军将军茹皓,他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识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受当时人称赞;北齐侍御史茹瞻,以清朗刚直而见称;明代画家和书法家茹洪,善于画山石竹木,作画气韵高古,名重一时。
  揭阳的茹姓居民落居于揭西灰寨、大溪,惠来靖海,普宁大坝4地。

作者: 阿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