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仔坐 木盛一次定”与潮汕节孝坊祠

“囊仔坐 木盛一次定”与潮汕节孝坊祠

新闻来源:揭阳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6/18 16:08:21

   “囊仔坐木盛 一次定”是一个反映清代潮汕婚俗的俗语。“囊仔”指旧时女性出嫁时嫁妆中的梳妆盒,常与“三桶”(脚桶、腰桶和粗桶)合称为“三桶一囊”:“木盛”,潮音[sia3],读同[城3],是明清时期潮汕民间喜庆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木制大礼盒(作为嫁妆的“囊仔”通常装在木盛里,故称“坐木盛”):“定”是潮语的一个句末副词,意义为“只、才”。这个俗语借物喻人,暗指婚嫁对女性来说一辈子只有一次,实际上是要求女性在婚姻上必须“从一而终”的另一种表达。这种封建礼教思想在汉代以前已经存在,如《礼记。郊特牲》载:“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后来宋代理学家更是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改嫁就是失节。据载,我国古代封建帝王为守节妇女立台建坊的历史始于秦始皇为巴蜀寡妇建“女怀清台”(见《史记。货殖列传》),对节孝妇女建章立制加以旌表则始于汉代,经过理学的提倡和官方建坊立祠的旌表激励,寡妇守节在明清时期真正成为社会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至今,潮汕地区仍保存着不少旧时代的节孝坊祠。
  节孝坊祠包括节孝坊和节孝祠两类。明代统治者为了所谓“化民敦俗”而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又“大者赐祠祀民,次亦树坊表。”节孝坊早期为木坊,明清时期改为石坊,多为三间三层楼式庑殿构架,立柱阴刻楹联,三门为第一层,中门上方第二层正面立坊匾,第三层正面立 “圣旨”石刻,背面刻“恩荣”二字。潮人俗称节孝坊为“节孝亭”。节孝坊匾额大多阳刻“天褒节孝”四字,其中的“天”字,也可用作“敕”、“钦”或“纶”等字,均表示“朝廷或帝王”之意。潮汕地区现存的节孝坊多为清代建筑,如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的林母刘氏“天褒节孝”坊(建于清雍正八年即1730年)、揭阳市磐东街道棉浦村的张母林氏“天褒节孝”坊(清代乾隆三年即1738年)和潮州市金石镇的辜母蔡氏“天褒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年间)等,均为三间三层式;榕城区仙桥街道篮兜村的“天褒节孝”坊则是现存少见的单间二柱二层牌坊(受旌表者和建造年代未详)。此外,有的节孝坊则刻为“旌表节孝”、“纶褒双节”和“霜松劲节”等名称。如普宁南溪下尾王的王母杨氏“旌表节孝”坊(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是潮汕地区现存较早的清代节孝坊;潮阳棉城的“纶褒双节”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此坊旌表的不是通例的一人,而是娣姒二人,受旌表者是清代潮阳先贤郑肇奎的两位将他鞠养长大成人而霜守终老的嫂子,一坊旌表两妇,这在潮汕地区以外也极为少见;澄海区澄华街道的陈母夏氏“霜松劲节”坊(建于民国四年即1915年,落款为“大总统褒”,即由袁世凯旌表),则是潮汕地区现存一座较为年轻的节孝坊。
  节孝祠属于女祠(女祠有节孝祠、婆祠、祖姑祠和女先贤祠等)。清代雍正年间诏令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中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古代揭阳县的公立节孝祠位于今揭阳学宫内西侧,名“节孝祠”,建于清雍正三年即1725年(雍正诏曰:“旌表节义乃彰善。节妇年逾四十而计其守节已满十五年以上者应酌量旌奖。后具标名于祠中祭祀,以阐幽光而垂永久。”清乾隆版《揭阳县志》载:“节孝祠在进贤门内,雍正三年知县李景运奉文建”),2008年重修,今作揭阳学宫传统文化教育“孝道”专区,潮汕三市其他区县的清代公立节孝祠则尚未修复。揭阳私家节孝祠有“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俗称称“曾厝祠”,位于榕城中山路南段西侧,建于清乾隆二年即1737年),该祠是传统祠堂和节孝坊一体式独特建筑,两进夹一庭,坊亭第一层镶入祠堂前厅门墙,只设正门,正门上方立篆书祠匾 “曾母陈氏节孝祠坊”,祠匾上方立楷书旌记(由清乾隆元年即1736年进士、翰林检讨海阳人刘起振题赠);屋脊上为坊亭的第二、三层,第二层正面立行书石刻“节孝垂芳”,背面立“贞顺扬休”,第三层为通例“圣旨”石刻;后厅神龛由三块并立的巨型石板构筑而成,这三块独特的石板,正面齐平,同高约2.8米,总宽2.9米,中间石板厚0.44米,两侧石板厚均为0.3米,中间石板为神椟石,其上半部为高约1米的凹肚神椟,内刻楷书“皇清 钦赐建坊祠祀旌表节孝曾母陈太孺人禄寿位”,下半部为雕狮脚底座,神椟石板四周饰以人物花鸟石雕图案;两侧石板正面为巨幅福寿仙人浮雕图案。据调查,该节孝祠在广东省同类文物中具有“孤例唯一性”特征,惜乎至今尚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受旌表的节孝妇女并没有区别其嫡庶身份,有正室(嫡妻),也有侧室(庶系侍妾)这与宗祠祭祀礼制(“阿婆孬入祠”)不同。如明代嘉靖初年揭阳先贤薛宗铠(1498年~1535年)的簉室(即侧室)林氏(薛宗铠因弹劾权相汪鋐一事受廷杖而下狱而死,正妻丁氏及母亲相继哀毁而亡,侍妾林氏万里扶榇南归,先后亲理三宗丧事,抚嫡子如己出,教以义方,霜守终老),万历甲寅年即1614年受旌表为“忠门奇节”。根据志书和现存节孝坊所载,古代受旌表的节妇其家庭大多数非富即贵,至于普通百姓人家的则所载甚少。
  古代社会重视贞节观念并建立旌表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化民敦俗”,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孝史上“孝事公姑、抚孤成立”等行为,彰显了我国传统女性的嘉德懿行,而“未笄奔丧而终身不字甚至殉节”等则是对女性身心的严重摧残和伤害。这种制度大大束缚了古代女性追求自由幸福的空间,一座座节孝祠坊的故事汇成了一部古代妇女辛酸悲楚的历史。因此,俗语“囊仔坐木盛 一次定”表面看似轻松、喜庆,背后却载负着沉重的封建礼教文化。
 
(作者: 谢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