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畊身在海外心系祖国
新闻来源:潮人在线
发布时间:2013/11/5 15:06:38
张中畊先生(1907-2003年),是香港工商界知名的爱国人士。他从1932年定居香港逾70年,先后担任香港保良局总理;参与筹组香港织布同业公会、九龙总商会、九龙华商会、九龙乐善堂、九龙潮州公会,并参加香港潮州商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汕头商会、港九五金矿产业商会、港九冻肉行商会的活动,分别担任会董、常务会董及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务。
解放后,张中畊先生曾出任汕头市第一届人代会代表、多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执委、顾问等职务。中畊先生也是中国致公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的成员。数十年来,他广结良朋,真诚守信,古道热肠,有口皆碑。
一
张中畊(原名张清典),1907年(清光绪33年)11月出生于普宁县下架山镇葵岭村一个劳动人民的家庭。祖父除种田畊山外,兼营小贩,父亲协助祖父营生,一家人勤劳俭朴过活。父亲性情刚直,好抱不平,为村中恶霸所嫉忌,因而1919年勾结十八乡恶霸构词诬陷,被弄得破家荡产,祖父也因此而病逝。1926年,普宁农运兴起,父亲参加农会,投身革命,低潮时期被通缉而逃亡香港,不久也因穷病辞世。
张中畊兄弟4人,姐妹2人,自己排行老大,从小除读书外,时常帮忙家务和参加劳动。祖父“求土面勿求人”;“小人不可做,但须防小人”;要做自食其力,正直有为的人的教诲深铭肺腑。同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从小种下不满现状,要求变革社会的思想根苗。1924年因家境贫困,他只读初中第一学期就辍学。1925年起他便外出谋生,初到香港做工,后回家乡教书。
由于他在教书时接近先进分子和阅读进步书籍,融合原来的思想基础,一个20岁左右血气方刚的青年,便从追求真理,要求进步,到投身革命运动。
1925年,他考入汕头国民军官速成学校,同年参加了彭湃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南山区参与创建普宁县苏维埃政权的工作。先后担任普宁县五区农运特派员、区委书记、普宁县第一任总工会主任、中共普宁县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
从参与1925年到1928年4年的革命运动中,他经历了革命高潮到低潮,从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他对人生的价值有许多深刻的体验。海陆丰农运宣传员,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南下部队人员,离乡背井,毁家纾难的献身革命精神,在他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激励着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拓展前进。回首往事,中畊先生无限感慨地说:“做人宗旨至关重要。我常常深思‘为食而生和为生而食’这句话。人不应为食而生,为享受而生,应该为生而食,即为创造更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而生,因而就要考虑自己所做所为是否对社会有利。”从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话,可以看到老先生的坦荡襟怀,这也是贯串老先生思想行为的主轴。
二
1928年八九月间,土地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他因参与家乡革命工作为国民党当局悬红通缉,被逼南渡。独身带一只装几件衣服的包袱和几十个银元,浪迹暹罗。在暹罗人地两生,找不到工作,经同乡人介绍,准备到越南寻找生活门路,但可叹的是,乘火车时不慎把仅存的七八元丢失,余下20多个铜板,不够一餐之需。一路上唯有吃随身带的香蕉填肚,呕吐不已。旅途上只得求助于人,在十分窘迫的情况下捱过。回首往事,中畊先生不无感慨地说:“‘船小偏遇顶头风’,不幸的事偏落到不幸人的身上!”每当在儿孙们面前谈及这段经历,那些生得逢时的新一代还常常黯然神伤,甚至潸然落泪。
1929-1930年,张中畊经亲友介绍,先后在柬埔寨金边,越南宅郡商店、公司当苦力、职员,受尽劳苦与冷漠。1931年到越南河仙教书,每年薪俸300多元,生活较为安定。但教书须具规定的学历文凭,由于他所做文凭经查核不实,竟被判刑8个月,刑满后被驱遣回国,真所谓穷愁潦倒,一波未平一波又至……
1932年奔赴香港谋生,在越南的妻儿也来港团聚,从此开始在香港定居。起初两年,先后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在饼食店、染布厂打工,求得糊口。有一次他所服务的染布厂丢失了一匹布,主人竟怀疑他盗窃,他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他深知:要求得自立发展,非自身创业不可,便跑街串巷做起小本的卖布生意。没资本置货开店,便拿着厂家布样去推销,从中赚点零头,积攒点钱。
1935年,由于他在布业方面有生产和经营的实践经验,便开始与人合股办起亚兴祥织布厂。此后10多年,中间虽然股东交易,有过周折,但由于中畊先生主持业务,经营得当,因而年年获利,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10多台机发展到1950年的200多台,其中还有20多台电动机。产品除畅销本港外,还远销菲律宾等地,资产也由原来2800元发展到20多万元。
三
张中畊1950年赴广州,与2户合股办新华布厂。1953年带头联营,合8家布厂,一家染厂,组成广州机器第一联营厂。
1950年以后,香港亚兴祥布厂割归另一股东承办,中畊先生把资本加强到原由二弟经营的杂货店,以此为基础,转营商业。此后,便以代理国货为主,站稳脚根,逐步扩展,由父辈经营到儿女承接,从独资到合资,从香港到国内,由母公司发展子公司,到后来已发展有经营建材、食品、贸易、酒楼、家具等项目10多家公司。其中以好世界酒楼和华一公司在香港享有盛誉,每年营业额以数千万元计。华一公司于1955年创建,经销国内沥青纸、瓷砖、水泥、铁钉、电钎、钢网等建筑材料。有相当时期,国内沥青纸、铁钉、瓷砖几乎由他独家经销,垄断香港市场。
中畊先生除主要担任公司董事长外,还先后出任港九钢材、五金出入口商会副会长、港九冻肉行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香港潮州商会会董、香港汕头商会永远名誉会长等职务。
在谈到办工商企业经验时,张中畊先生笑笑地说:"如果要说经验的话,有二条:一是办工业要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二是办商业要守信誉,财源取之正道."中畊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办布厂时,先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内行,在加固布质和染色上下功夫,使织出的布料价廉物美,经久耐用。在办华一公司时,经销国内产品,保持价格稳定,只赚规定利润,以薄利多销盈利。有一年,华一公司经营铁钉,因粗细价格不一而额外赢利一万多元。公司职工认为该款由公司所得顺理成章,但张先生却认为是超额利润,经请示后仍划归国营华润公司。每逢台风袭港,沥青纸行市看涨,华一依然照原价出售,从不乘人之危而牟取暴利,为的是使贫苦居民不致加重负担。“华一我们信得过!”赢得客户称誉呼声。
中畊先生除参与工商界活动外,还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1951年他参加民主同盟后,先后担任广东省工商联理事、广州市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侨联会顾问、广东省政协多届委员、广东省人大第六、七届代表及暨南大学第一、二届校董,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还出席历届广交会。有人劝他说:“还是不参与政治活动好。”对此,中畊先生却另有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处身社会,怎能脱离政治。他理直气壮地说:“只有参与政治,才能审时度势,明确自己所经营的事业于国家于民族和社会有益。”
四
建国初期,张中畊先生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早于1951年即与黄长水先生、王宽诚先生前往北京筹建新侨饭店,投资广州新华织布厂及广州一联织布厂,参与创办广东华侨投资公司的工作。从1957年至1996年连续40年不间断参加了共8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996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十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仪式上,时任国家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女士握着年届90高龄的张中畊先生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张老,谢谢您为我们中国的进出口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您是我们的老‘老广交’”。
中畊先生一贯热心香港社会和国内的公益事业和建设事业。
早在1941年底香港为日军占领后,香港居民惨遭饥寒和战祸之苦,张先生出任保护儿童妇女合法权益,救济受难儿童妇女的保良局总理及创办九龙乐善会,主理施粥,发放寒衣以及救死扶伤等事务。不顾商务繁忙,亲自带同店员黑夜四出为受寒难民添衣送暖。
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在太太吴惠琦的全力支持下,中畊先生热情接待过往南渡干部和华侨回国工作;协助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组织吸收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存款,参加祖国建设事业;参与组织向阳酒楼,安置和救济受迫害而失业的港澳同胞;听从祖国召唤,做了许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工作。
祖国改革开放后,,他对赞助祖国和家乡的公益事业和建设事业更加主动和积极。他除了与国内有关方面合资在深圳办新一代家具公司以及在江门办侨都酒店外,捐资国内办公益事业,由广州到家乡,不但规模逐步扩大,而且具有老一代带新一代,个人带动一片的新特点,引人瞩目。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他捐助广州市东山区医院爱华楼、华侨之家,捐资广州市侨联老人福利基金及捐车、捐物予侨联团体、暨南大学等约达40多万港元。
80年代以来,中畊先生对香港社团及家乡公益事业更加倾心。他是香港普宁同乡联谊会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为组建同乡会,敦睦乡谊,造福桑梓作出重大贡献。他直接参与捐助普宁华侨中学、普宁侨联大厦、普宁华侨医院、下架山镇侨联会,葵岭村侨联会,葵岭小学,葵岭诊所等建设项目。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为筹建故乡下架山镇中学更是煞费苦心。昔年座落在下架山文祠的登瀛学校,曾是他的母校。他本想独资恢复这所学校,但细一考虑,为了使全镇人民团结,让更多华侨和港澳同胞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决计由他倡导,以他为主,集资创办下架山中学。这一有远见的倡议,立即获得家乡党政干部和海内外同胞,侨胞的赞同。这期间,他带头捐资港币350万元,在他的倡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一座占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的下架山中学,已于1992年初建成交付使用。1993年,他又在家乡葵岭村与其二弟张丰独资400多万元,捐建一座占地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80平方米的耕丰小学。
数十年来,张中畊先生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政府、社团多项奖励及揭阳市颁赠“玉质钥匙奖”、普宁市颁赠“铁山兰花奖”。
为了使新的一代人熟悉家乡,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中畊先生经常教导儿孙辈们:“身在海外,一定要心向祖国,热爱家乡,一定要儿胜父,弟强兄。”当他年逾80高龄之后,还几度带同子女回家乡欢聚,并参与华侨医院和学校的筹建工作,把爱国爱乡的薪火代代相传。
中畊先生的长子张成雄忠诚践行了父辈的嘱咐,在商业上继承和光大父亲的事业,肩负好世界饮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好世界饮食服务(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的重任。由于业绩突出,作为10位饭店与餐饮业领军人物,2006年荣膺粤港澳饭店与餐饮业“十大风云人物”称号。
张成雄与其父一样热心社会服务事业,先后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广州地区政协香港委员联谊会副会长、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常务会董、香港潮州商会副会长、香港食品商会副会长、香港饮食业联合总会副会长、香港潮侨食品业商会理事长等众多社会公职。2007年还以个人身份获香港政府委任为香港劳工顾问委员会委员,足见其热心服务社会的广泛程度。
2005年,第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为加强年会的经常性工作,决定设立常设机构秘书处,张成雄众望所归,旋即被推选为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秘书长,担负起协调年会工作,推动年会发展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