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丰:粤港加深合作 打造“经济巨无霸”
新闻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5 15:16:54
囊括了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金、银、铜紫荆星章以及多个国内外荣誉勋章的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太平绅士、香港四洲集团董事长戴德丰时常别在西装上的,却是广州市荣誉市民勋章。这位号称“香港食品大王”、祖籍普宁的商界巨人非常自豪地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广东大地培育了他和他的集团,他今后要为广东多作贡献。
早在1996年,戴德丰就在广东汕头投资设厂,近年来大力启动四洲集团的大陆市场。在广东近年来大力推动的“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中,戴德丰不仅是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政策的推动者。2009年,他曾亲自带领港商考察粤西三市,鼓励港商向粤东、粤西、粤北投资。采访中,他多次强调,广东应尽最大努力将港商留在广东,粤港只有继续加深合作才能打造“经济巨无霸”的辉煌。
谈“双转移”
粤东西北营商环境大大改善
南方日报:2008年5月,广东省提出“腾龙换鸟”促进转型升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双转移”。我们了解到,港商在这过程中对这个政策的认识是有一些曲折的,您能否回忆一下这个过程?
戴德丰:在广东省提出“腾笼换鸟”、“双转移”政策之初,确实有港商误读,甚至对这个政策产生排斥的情绪,以为广东要把他们“赶走”。但事实证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的“腾笼换鸟”以及“双转移”战略,是具有远见和前瞻性的。
“腾笼换鸟”政策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提出,遭到了不少港商的误解,不少港商当时还停留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创造的辉煌当中,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产业转移升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宣讲“腾笼换鸟”、“双转移”政策。
说实话,在汪洋书记提出“腾笼换鸟”和“双转移”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广东的产业经济可以有一个全新的提升。在这个说法提出后,我积极推动了这个政策的实施,并发现这个政策对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粤东、粤西、粤北已经大大不同,营商环境改善了很多,因此,广东的市场潜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吸引了大量中高端投资者。
南方日报:您多年前就在广东有大量的投资,作为优秀的港商代表,您既是“双转移”的见证者,更是“双转移”的推动者。
戴德丰:是的,记得在2009年11月,广东省政协组织港澳政协委员“双转移”考察团赴湛江考察前,汪洋书记与我们考察团的成员进行了亲切的会晤,当时我任考察团的团长。
那次会晤,汪洋第一次正式地就“双转移”政策对港商进行了阐述。他说了三句话,首先是肯定了港澳企业对广东积极发展所作的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他说,广东在起步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正是通过承接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等,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双转移”是市场推动,政府引导,顺势而为。三是无论实施“双转移”,还是推进“腾笼换鸟”,广东都不会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未来广东,将逐步形成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其后,2010年1月,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香港广东省各级政协委员联谊会,联同香港的其他重要的社团、商会,共同参与主办了首次在香港举行的“双转移”政策推介会,在当地商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港商对“腾笼换鸟”政策已经完全接受、并十分欢迎,积极配合,自觉地去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步伐。
谈投资环境
要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
南方日报:广东毗邻港澳,又是中国市场经济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广东一直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您怎么看待广东当前的投资环境?
戴德丰:确实,广东一直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香港是广东外资的最大来源地,也是广东各地过去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过去,在打造投资环境上,广东各地政府更倾向于靠优惠的地价、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较低的水电费等优惠政策来打造投资环境。随着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不断变化,各地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内地其他省份的对外开放也已经加强,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已经不再停留在单纯的低价优惠上。
到今年为止,香港已经连续18年被评为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金融及商业中心,法律制度完善,为产权提供有效保护,亦不容忍任何贪污。
可见,香港的投资吸引力有赖于其多年培养的经济自由度和完善的法制。这对广东而言有一定的借鉴。如今讲投资环境,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法制法规。
南方日报:相比其他地区,广东的优势在哪里?
戴德丰:广东最大的优势在于与港澳毗邻。我在多个场合表示过,香港加广东等于一个日本,这不仅指人口和面积,主要指的是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
粤港区域合作发展到今天,拥有一些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两地人缘地缘紧密相连,文化背景相同,地方语言相通;二是与其他内陆地区相比,粤港经济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更有条件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三是国家政策的配合较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到位,特别是《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明确了两地合作的六大定位,意义重大;四是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速铁路都计划于2015年投入使用,这为粤港两地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交通便利。
要保持广东的竞争力,重要的还是要做好粤港澳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和CEPA协议的政策优势,发展成为亚洲具有吸引力的城市集群,这样才能保持好大家的竞争力。
现在有很多内陆省份到香港招商,但我认为,粤港合作始终是最为实际,最具可操作性的。
南方日报:您觉得,现在港资企业有兴趣去粤东、粤西、粤北投资吗?
戴德丰:当然。粤港的关系绝不仅是表面的,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分不开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两地的关联不仅是政府层面,更是深入到港商实实在在的投资中去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港资到内地的其他省份投资已经不是新鲜事,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别的省份的招商团来到香港。但是相比较起来,我认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显然更为便利,人文环境对港商来说也更为熟悉,这对投资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广东省政府应积极地把这些港商尽量留住,并引导他们到粤东西北投资,把整个广东平衡起来。港商拥有资金、经验、人才的优势,这对广东未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谈转型升级
可借鉴香港服务业成功经验
南方日报:粤港合作一直是广东和香港两地政府施政的核心之一。近年来,粤港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很多经济观察家认为,粤港合作是两地寻求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戴德丰:对于“粤港合作是两地寻求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
粤港双方在过去30多年的合作,香港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利用广东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地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广东,这种“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也使香港顺利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中心向国际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的成功转型,令粤港双方能做到优势互补,达致双赢。
如今广东要转型升级,为未来30年的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我认为,广东的转型升级仍离不开唇齿相依的香港。尽管近年来有一些关于香港优势弱化的观点,但我认为,香港的竞争优势仍然十分突出:资金雄厚的金融中心、人才鼎盛的专业服务、四通八达的国际网络、高度自治的“一国两制”,香港更连续17年被评为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而这些优势,正可以为广东的经济转型提供人才、经验等支持,香港完全可以担当好广东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并协助广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达致双赢。广东可通过借鉴香港打造营商环境的经验,在现阶段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方面下些功夫。
南方日报:目前,广东正在全力打造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大粤港合作平台,这三个平台有“特区中的特区”之称,也被认为是内地走向海外、香港走向内地的“双跳板”。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大平台均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具体到服务业,您如何看待服务业在下一步粤港合作中的地位?
戴德丰:服务业的合作是今后粤港合作的重点。这与服务业本身的特点和粤港两地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有关。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很多国家依次都经历了从农业立国到制造业主导再到服务业独大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关联。通常,经济发达的经济体,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也比较高。
广东提出的转型升级,其中也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香港目前有超过九成的GDP来自服务业。香港服务业中的物流、金融及电讯服务等产业在全球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香港在吸引外资推动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一些经验,对广东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二是推进“前店后厂”式发展战略。三是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香港发展服务业方面的经验和多年的人才培育,广东城镇化建设和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为粤港两地服务业合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