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普宁市广太镇多年埔村,只见宽敞平坦的水泥化村道,路灯整齐划一;村里道路基本硬底化,屋前、屋后、池塘边,见缝插针种树植绿,映入眼帘满眼翠绿,红花绿草生机盎然;山坡上,青榄、杨桃、桃李等经济作物和苗木密密麻麻、漫山遍野,到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这一切的变化,归功于2011年以来该村开展的农村宜居示范村创建活动。村干部告诉记者,自被揭阳市列为示范村创建对象以来,该村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里近年发生可喜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多年埔村位于广太镇西南部,是革命老区。该村距离镇区3公里,有村道与S236线相接,交通方便。多年埔村祖先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从福建省东海迁来这里建村,后又有村民相继迁来居住,并建于山埔,山上长着多年树,故得今名“多年埔”。
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市从2011年起,用2年时间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通过样板示范,带动全市农村宜居建设。作为示范村创建对象之一的多年埔村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该村地处偏僻、山多地少,原来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村政建设等投入资金少,大多沙土路的村道崎岖不平,极大地制约着乡村的发展,该村根据实际请来规划部门编制完善建设规划,对生产区、生活区进行新的布局,按照“适度超前、科学布局、配套安排、注重质量、因地制宜”原则进行高标准、现代化的规划,充分体现生态文明村的特色。2年多来,该村“两委”干部抓住被列为市级示范村创建对象的良好机遇,在揭阳市、普宁市、广太镇等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上级补一点、村集体挤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热心人士捐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上马一批基础设施、村政工程,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该村先后投入资金200万元,实现主要村道和村内巷道水泥化;投入资金45万元,将全村300多个老厕池、猪舍全部铲除、填埋,平整成灰埕和绿化带,建设新公厕4座,净化村民生活环境;投入资金21.5万元,修建2条总长1000多米的排灌沟和2条总长800米、宽4米的机耕路,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7万多元,完善村学校配套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此外,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该村还投入资金180万元兴建村自来水厂,铺设全村自来水供水管网,让村民饮上洁净卫生的达标自来水,从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多年埔村有山地8000多亩,是广太镇山地最多的乡村。其所在广太镇有30多年种植绿化苗木的经验,全镇近9成劳动力从事绿化苗木行业。近年来,该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绿化苗木种植,并经常邀请有关专家为村民作科学技术培训,使村民实现增产增收。目前,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种植绿化苗木为主业。勤劳的多年埔人还见缝插针,屋前、屋后、池塘边,只要有空隙地,就种上绿化树、景观树。一个整洁卫生、绿意盎然的生活生产环境,使这个革命老区焕发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