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舞出家园之美

英歌舞舞出家园之美

新闻来源:揭阳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3/14 11:58:50

      每一项民间艺术与孕育它的故乡热土总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一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如何,关乎它的家园建设的美丽与否。潮汕英歌在自己的父老乡亲中舞,在自己的儿孙辈中舞,那种亲切无间、不离不弃的情缘,显示了一种大爱与和谐;潮汕英歌在乡风民俗中舞,实际已成了民俗艺术之一项,那种看似有点呆板的仪式性施为却是谁也不敢和不愿亵渎的,因为那是祖宗一代代心灵抚慰的昭示,是村民的精神寄托。
  □王汉武/文 杨继斌/摄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依靠自身的活力,即要对培育创造它的当地族群的传承经验高度重视。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靠当地群众的保护和培育而传承至今的。
  英歌舞,在民众中舞
  潮汕英歌的表演历来就是在民众中进行的,舞者与观者几乎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和互动。英歌锣鼓一响,就会把村民群众的心撩动,搅得你的心头火辣辣的。即使是练习排演,同样也会吸引村里的男女老少闻声而至。英歌队员们排演得认认真真,群众观看得津津有味,在外围,三五成组的小朋友挥舞着两根小木棒也学着大人跳得有板有眼。而当正式表演时,那是在村里的大埕、空旷地带,一开始群众会把英歌队团团围住,接着英歌队在打圈时挥舞着英歌槌和小鼓穿梭于群众中并逐渐占据中心而使表演场地(一个大圆圈)渐渐扩大。此时的群众也就自然地还原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观演秩序:最里层的或坐或蹲,中间层的站着,外围的观演成了另一道景观:那些幼儿们骑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最过瘾,而其他的大人们有的站在凳子上,有的则站在单车或摩托车上。当然,免不了时有个别人跌倒而引来了另场欢笑,但此时的英歌队可能舞得更欢、锣鼓更响、气氛更为热烈。当表演进行到英歌后棚(即英歌戏表演)时,早先的英歌舞槌者则分散成圆席地坐入观众圈中的最前面。当表演中间休息时,观众中许多人争着与英歌队员交谈,更有一些老者抱着孙儿挤到英歌头槌(即英歌队的领舞者)面前,希望头槌抚摸一下孙儿的头或脸,得个好彩头,使孙儿健康平安。
  立地打圈表演完毕之后,接着是边走边演的流动形式。村里的要道大道是英歌队必通必演的。村道两旁站观的群众基本固定着,而一大批尾随英歌队的则同样流动着。远远看去或从高处俯瞰,就像是一朵流动着的彩云。
  英歌舞者本就是村中人、族中人、家中人,英歌一舞,观、演者都倍感亲切。英歌舞的表演绝不仅仅是娱乐,它是全体村民的一种情绪宣泄、灵魂交汇,是当地族群民性的集体喷发。观者与演者的水乳交融、演者与观者的息息相通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观演关系,产生了一种无以言喻的效应。我们看到了英歌舞进课堂,英歌舞上舞台、上电视,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与宣传、推介是有意义的,但也应该承认,如果从保护和弘扬英歌舞的本义说,从寻找英歌舞的根和魂说,那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真正的英歌只能在民众中舞,在原生态观演中产生的和谐大爱是纯真、无私的,他者无法比拟。
  英歌舞,在民俗中舞
  潮汕英歌的诞生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下,在特定的历史人文氛围之中由潮汕族群历经艰辛的“十月怀胎”所盼来的“一朝分娩”。当潮汕人的精神需要与文化诉求在理所当然地寻求载体以图体现之时,与之相适应的某种能予以宣泄与满足的活动样式便会随之产生。潮汕那种狂欢佳节、祈求平安、勇武奋斗、期盼丰年就是村民实际需求的精神平台和愿景,因而英歌舞应运而生。民俗在群众中有其强力作用和磁场效应。英歌在初始之时不一定就具民俗身份,但我们却可以相信,它在自身发展的途程上一定是无须多久便成为民俗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因为它的灵魂、旨趣正与潮汕民众精神世界中的主体有了某种自然天成的契合。随着活动的重复、认识的深化、时间的推移,英歌舞渐渐被仪式化和神圣化了。英歌活动有了自己奉祀的神——田元帅。每一阶段的英歌活动进行之前,英歌队在英歌头槌的带领下要虔诚地向田元帅奉拜;活动结束了,他们照样按规矩在田元帅前复谢。这是为了每个英歌舞者的万事如意、平安大吉,更是为了全村的风调雨顺、年丰寿长。潮汕农村中,村村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置寨日、入祠日),本村的热闹和庆祝,唱英歌(或称扣英歌,现称舞英歌)几乎成了重头戏。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英歌锣鼓当然是响彻长空,英歌舞姿在大街小巷腾跃。谁家门前只要炮响,英歌队就得在主人门口打圈表演或进入他家里从楼下到楼上,从厅堂到厢房舞个淋漓尽致,到头到角。那锣鼓声、螺号声、木槌声、威喝声穿透楼屋。谁都相信,经此一舞,所有魔瘴阴魂都会被驱赶净尽,所有邪恶晦气都无存身之地。舞毕主人送上红包,不仅仅是对英歌队的酬劳奖赏,更是对大家大吉大利的美好祝愿。英歌舞依潮汕山水而生,倚潮人风俗而传。保护和传承英歌,就是保护全村的福祉安康、传承幸福美满,几百年来,这种自我的责任和义务近乎神圣,谁也不敢心存异端。
  英歌舞,在变化中舞
  民众并不故步自封,一代代追求新的表现,希望有新的表演。英歌大约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三百多年,期间该有不少的变化发展才呈现了今天的成熟样式。限于能见到的资料的匮乏,我们还不能描绘出其发展过程的具体变化情状,但近现代的一些明显迹象却能帮助我们理解和确认:英歌舞的变化发展使它自身得以创造性地保护传承。
  潮汕各个村寨的英歌表演看似大同小异,实则风格特点、阵图变化大异其趣。特别是那些各个不同的阵势阵图,如双龙出海、猛虎下山、落地梅花、田螺圈、麦穗花、半月莲、四方阵等等,各队表演起来就如同那古战场一样既似八卦图,又若龙门阵,它让你看得既眼花缭乱又觉有条不紊。这就须靠各村的民间艺人发挥聪明才智,设计、排演出自己的套路、程式、阵势。在以往各时期的大节日英歌表演时,常出现“斗英歌”一节,那是较艺比武的巅峰时刻。(英歌的后部分称“英歌后棚”,演出英歌戏和表演各种武术。失控之时,负面的也曾演化为封建械斗)似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变化和发展本村的英歌技艺,当然是该村民众心之所系了。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许多英歌艺人苦心孤诣、想方设法保护这门乡村的祖传艺术。因为它的传承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对表演者在形象要求上是体魄魁梧、威武雄壮、精力充沛,对教练者则要求能示范、当表率。但“文革”期间,谁知道这场“红色恐怖”还要折腾多久,人过了一定年龄,英歌恐怕就打不起来了,就有失传的危险。有的英歌艺人就很聪明,他们变化着招儿对着舞:卸下梁山英雄服,换上军服革命装;去了传统头饰,保留了英雄匙;不能在传统节日演,就在国庆节上舞。他们还巧妙地构思、排演出了“10.1”的图形阵势。他们清醒地遵循着“万变不离宗”的准则,以保留英歌舞的根本和精髓。时至今日,尽管民间艺术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毕竟在这信息化的年代,“稳定性”中的不稳定因素时时在等待洗礼。同时,群众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仅仅纯是以阳刚为美、以质朴为美,似乎也在盼望一些抒情性的阴柔之美。英歌表演只有适应和发展才能永葆其艺术青春与魅力。英歌传承人、头槌陈来发的排练就让人很受启发。他能根据表演场地的大小、场景境的转换而变化出英歌的不同套路和阵势。在保持原有基本动作、步法和结构的基础上又常常能让人耳目一新,加上表演范围的大小适中,使圈内圈外的观众视觉感受惬意舒服。1991年9月,泥沟英歌队为世界首届女子足球锦标赛抽签仪式演出,地点在广州天河体育馆。民间艺人张伯琪在专家李永祥的指导配合下就能根据体育馆的实际场地充分考虑如何发挥英歌舞广场表演的特长。最后,他们的艺术处理是:增加表演人数,演员从台下观众旁边起舞,分两路从舞台两旁舞上台中央,形成双龙抢宝之势(暗含锦标赛之义),以展示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精神风貌。锣鼓声未停,早已赢得场内观众连声喝彩。这种绝不伤筋动骨,根据场地不同(农村更经常是此种情况)而在方位、阵势、套路上进行变化创新常常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再如英歌技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家族中传承。上辈总希望下辈能接过英歌槌,所以家族中代代相传乃尽心尽力。又如英歌的称谓,从最初的“秧歌”到近现代的“英哥”再到现在的“英歌”,一个名称从初始的诸多议论到日后的约定俗成,这中间不断的演化无不体现其创造意识的强烈。其实,英歌的自我保护和传承有集体的方法,也各有本村的招数。
  每一项民间艺术与孕育它的故乡热土总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一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如何,关乎它的家园建设的美丽与否。潮汕英歌在自己的父老乡亲中舞,在自己的儿孙辈中舞,那种亲切无间、不离不弃的情缘,显示了一种大爱与和谐;潮汕英歌在乡风民俗中舞,实际已成了民俗艺术之一项,那种看似有点呆板的仪式性施为却是谁也不敢和不愿亵渎的,因为那是祖宗一代代心灵抚慰的昭示,是村民的精神寄托;潮汕英歌在不断的变化中舞,那是为了适应民众不断追求向上健康情趣的需要。村民的审美品位在缓缓地不知不觉地提升,它们朴素、直观,可感、亲切。他们对英歌舞的保护发展、改造创新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我们必须敬畏他、尊重它、弘扬它,为它的实际运作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提供可能。英歌舞既是形象的,也是人文的;既是农村靓丽的风景,也是村民的精神大餐。建设美丽中国,营造美丽家园,非遗的保护应是永远的课题。乘时代的春风,愿这古老的艺术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