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沟又称弥高,位于普宁市腹地燎原镇、距市区流沙约5.4公里,为燎原镇政府驻地,与果陇、光南、乌石、夏地、大员、白坑等乡毗邻。乡中有由北偏西、向南偏东走势的崎头山、虎地山、凤髻山、鹅地山,山连岭接,横卧于后岭溪与练江之滨,白坑湖之畔,乡中居民住屋,依山临水,各依地势朝向,有“倒地梅”(节节开花)之美称。山环而气聚。其间有无数细流,宛如苍龙聚首于湖心,水涌而浪复。山环口,承东南之紫气;水凝重,作练江之源头。
它是“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去年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被誉为省内唯一“活着”的古村。
据悉,泥沟乡文化遗产遗存丰富:它有上千座具有潮汕特色的民居,2座百岁坊,14座碉楼,2座明代古墓,还有众多的公祠、古井、古庙,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它有刚劲有力、声震海内外的英歌舞;它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如正月廿一“走仔会”,农历八月十四晚上吃“平安粥”……带着对泥沟乡的想象,我们走进了这座至今约有700余年的最美古村。
泥沟乡风光秀美,青山环抱,后岭溪绕流古村,村中沟渠纵横、池塘罗布。因该村背倚虎山,乡民居屋大多建成“下山虎”格局,登高望去,成排、成片的灰瓦屋顶蔚为壮观,其间巷陌交通,居民往来,时而还能看到鹭鸟从天空飞过。乡北,白坑湖与象山、狮山相呼应。白坑湖为练江之源头,湖中曾盛产鱼类,薄肉嫩骨的凤尾鱼(茨辣丝)尤其出名,由于凤尾鱼常浮于湖之上层,远远望去,银光闪闪,故白坑湖又称银湖。解放后由于填湖造田,白坑湖湖面锐减。从一些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照片看,白坑湖虽被稻田、草甸分割,但仍有满目青翠之美。据当地村支部书记介绍,白坑湖正在退耕还湖,老一辈记忆中湖光山色、舟楫往来的景象不久将得以重现。
泥沟乡的美,不仅在美景,在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还在于生气勃勃的生活场景。
穿行在泥沟乡,你能感受到古香古色的民居建筑群里,散发着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上千座建于清朝、民国年间和解放后的潮汕特色民居并没有遭到太多的破坏,依旧保持原来的样貌,许多乡民仍旧生活在其中。午后,当我们走进“亲仁里”,一座“四点金”门楼内,一张桌子上摆着一副扑克牌,旁边一只大白狗正在休息,正厅的木雕屏门半掩,可以瞧见里面的电视、茶几还有正在与人闲聊的屋主;两边厢房也是门户洞开,我们好奇地向里张望,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充满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的味道。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民居的屋脊、屋梁等留有时间痕迹的精美木雕、嵌瓷装饰。而这种反差,在我们走访泥沟乡时随处可见。距离“亲仁里”不远,矗立着一座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百岁坊,百岁坊上有康熙皇帝钦赐“恩荣”匾额,外向东面刻“昇平人瑞”,内向西面刻“百岁坊”。百岁坊处在泥沟乡集市中间,旁边商铺、档位聚集,童装店、水果摊、精品店、餐饮店……历史与现代在泥沟乡得到完美的融合。
泥沟乡有“学校多过米铺”的说法,读书蔚然成风,士子众多,人才辈出。据2008年的《弥高乡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到20世纪30年代,泥沟乡先后办起6所完全小学,以及同声文学专修学校、砺青学社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因日军入侵而失学的泥沟青年,还组织了“花园读书会”,学习革命书籍。由于重文兴教,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同治年间,泥沟乡共有23位秀才、贡员;清末民初,泥沟乡出国留学者有数十人;该村还走出了现代著名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等等。现在,泥沟乡内有小学、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该村学子延续先贤学风,成绩突出,村里有基金专门用于奖教奖学,至2012年,已奖教奖学11年。从村公所公布的芳名榜上可以看到,去年该村有几十名学子考取本科大学,对于一个村庄来说,难能可贵。
也许受重视文化的观念影响,泥沟人民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做得很是出色,书画、灯谜、英歌舞在泥沟乡得到蓬勃发展,而泥沟英歌更是普宁英歌中的佼佼者。它体现的是泥沟乡的“阳刚”之美。普宁英歌有二大流派,一为“单槌”,一为“双槌”,泥沟英歌属于后者。经过一代代的相传加工,泥沟英歌舞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具有严谨的身法、步法、槌法和阵法。舞动时,粗犷豪爽,气势磅礴,刚柔并济,变化多端。现在,泥沟乡有2支成人英歌队,2支少儿英歌队,泥沟乡的英歌队多次受邀到深圳、广州、澳门、北京等地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泥沟乡也因此在2004年被省评为“广东省民间艺术(英歌舞)之乡”。
泥沟乡的一些民风民俗也非常有趣,正月廿一“走仔会”就是其中之一。正月廿一是泥沟乡的社日,这一天该村会举办游神之事,还有舞英歌、布马、唱大戏等,热闹非凡。这一天,出阁的女儿都会回到娘家探亲,久而久之,便成为“走仔会”的日子。而不同于潮汕其他地区的“七月初七走仔会”。这个喜庆节日,还使泥沟乡多了一道有名的美食——炒粿条。泥沟乡还有八月十四夜吃“平安粥”的习俗,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300多年。据记载,清顺治年间“反清复明”的“九军”与清兵对抗,首领刘公显被清兵杀害之后,义军先后被击败,揭普地区与义军有染的乡村皆受株连,泥沟乡就是其中之一。清政府派军清剿泥沟,时逢中秋佳节将至,乡民已经备好节料,突闻恶讯,全村村民急忙把节料的鱼肉菜煮成咸粥,食后外逃,俗称“走官兵”。清兵到达泥沟,经乡中父老从中周旋,并送官兵白银三千两(俗称三千二大堆),而避过浩劫。事后乡人返回故里,大家认为八月十四夜食咸粥是好兆头,便代代相传,叫食“平安粥”。
在泥沟乡转上一天,它给人留下的是古老而现代、闲适而活力的印象,它将景观之美、人文之美、阳刚之美集于一身。古村泥沟乡还有许多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地方,它静候着四方宾朋前往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