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泗竹埔吕公亭的故事

普宁泗竹埔吕公亭的故事

新闻来源:深圳市普宁商会 发布时间:2014/5/21 17:10:57

    普宁泗竹埔村东北面的睦邻路旁,有一座“吕公亭”,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六月,重建于1985年5月,并竖碑纪念。其碑记曰:吕公东阳先生乃江西人氏,清初受聘于余乡讲学,深为乡众之爱戴,后献策引水分渠,解十三乡农田灌溉之难,先生仙逝吉穴安于余乡境内,为赞颂吕公办学治水之功德,特建吕公亭,并立碑纪念之。落款:泗竹埔乡旅港同胞暨乡亲敬赠,1985年5月30日。
    话说起来,这是明末清初的事。据传说,吕东阳是反清人物,起事兵败而成朝廷钦犯,因逃避追捕,只身南下,隐匿泅竹埔乡,及后受聘于乡塾任教。热心助人,办学严谨,诗书朗读,毋容懈怠。先前此地荆棘丛生,竹林成片,故名刺竹埔,主姓江、罗,为使乡名文雅达意,取“江”字水旁,“罗”字头合成“泗”字,遂改为今名。昔时乡民从事耕种皆为“望天田”,水源缺乏,地泉枯竭,旱涝频仍。那时学子常帮家中农事,戽水灌溉田园,不少人贻误学业。见此情景,吕先生为解乡民耕耘暨子弟学业之忧,课余闲假,邀学子游览,踏勘四野,寻找源泉。屡经察访,得知望天石山下,三坑溪水奔流不息,遂献筑陂引水良策,深得民众拥护。于是,有钱者踊跃捐资,有力者勤苦投劳,随于陂沟乡暗径溪流,建造大石陂(即“陂沟陂”),并筹银80两,购买水头蔡馥的完粮田27亩,开渠通水,至方山头脚下,修建谷洛陂,分流灌溉,受益者有:官田(后拼入陂沟乡)、陂沟、山后池、枧头寮、泗竹埔、老沥仔(后拼入南山乡)、南山、前寮、蔡厝、李宅、后坛、军屯、光草洋等十三乡。灌溉农田5000多亩。本工程因属引径流水,早天泉小流竭,为遏制“奸宄肆横,擅专水利”,清顺治十四年(1657)六月,立下用水乡规民约。于沿渠设陂分水处勒碑:“盗水者罚戏一台猪一只”。乡民赞颂吕东阳倡导引水功德,称“先生公”,建“吕公亭”,竖碑纪念,美名留芳。
    吕东阳仙逝后吉穴安于泗竹埔乡境内顶新厝大园埔,乡民对其敬若神明,香火不断,该坟墓历经三百余年仍保存完好。1973年冬,上级派进乡里的路线教育工作队,组织开荒造田、平坟整地,破除迷信。吕公墓在劫难逃,但乡民出于对“先生公”景仰,商讨两全其美良策,及后乡中意遂长辈用“暗渡陈仓”之计,用金斗瓮里面放一支烟筒和一个烟袋,事先安置于墓中“金箱仔”上面,以掩人耳目。当时平坟整地毁去的是金斗瓮。  “先生公”的“金箱仔”则偷偷起葬转移至乌头坎农场僻静处存放,后经乡中父老商议,在下门山重修吕公墓。如今,每年清明,谒祖祭扫,缅怀吕公,弘扬功德,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