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 潮汕最古寺晋朝创立至今

隆福寺 潮汕最古寺晋朝创立至今

新闻来源:今日潮汕网 发布时间:2014/6/12 16:28:45

    隆福寺位于今潮州饶平县海山镇石头村和上港村交界处,据地方志载,该寺创自晋朝,为志书所载潮汕最早创建之寺庵。隆福寺处于古称“蓬莱”之海山岛,宋代有僧把香火传至附近隔海(现已陆路相通)的古称“瀛州”之汫洲镇永福寺,故两寺被称为“瀛蓬双福寺”。
  隆福寺坐西向东,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因地处偏僻,所知者不多。寺门口是一片空阔平地,远处可望群山排列。今所看到的寺为近年兴建,整座寺富丽堂皇,寺外门有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居士所写的“隆福寺”,匾额为黑体,竖体金字楷书。门口有一副对联:隆运昌明,福田广种。
  隆福寺外门一侧有一口6角井,另一侧是一座小庙。有意思的是,虽然庙前面对联写有“伽蓝”字样,庙中却安放了一尊“土地爷”神像。外门内有长满根须的古榕,古榕下有芳名亭,建于1989年。据亭中《隆福寺重修碑记》载:原先寺出现于晋时,曾为三厅六房九天井格局;1986年由释光辉、释定因法师等募捐,全面进行修建。
  遗存石碑载,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由僧释开一倡仪,黄隆村刘氏始祖致政公捐地,在已圮寺址上扩建。当时,在清基挖土时掘出晋时山门石匾“隆福寺”3个大字,苍劲雄浑,据传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笔迹。同时出土者,还有石刻门柱上联“海山名胜今犹古”,但因寻掘不到下联石柱,只好请当地秀才撰写“隆福寺门旧转新”,配对工整。清乾隆1750年春,释净辉募化重修隆福寺。清代《潮州府志》也载:“隆福寺在信宁都黄芒山,晋时建”,宋、明两次重修,后废。清乾隆15年(1750)季春又重建。
  现在看到的隆福寺,主寺包括三厅大院九天井,后座为两层大厅八房藏经楼。整座寺院雕梁画栋,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前厅即天王殿,据称原两旁有高大的四尊金刚。但笔者所见,只有两尊坐下的金刚,与一般寺院并不一样。天王殿与中厅之间的天井正中央,有双叠四垂式盖顶,似倒复之舟,俗称“倒盖船”。天王殿两侧小天井,有壁画,分绘龙、虎,但壁画已十分模糊。天王殿内,还有佛钟一口,上书“玄天命令今奏凯,三生古寺永难忘”。
  中厅前部供奉玄天上帝塑像,后部供奉韦陀菩萨塑像。一般中国寺院山门之后,所见即为弥勒佛坐像(有时是观音像),后面才是韦陀菩萨。玄天上帝属民间道教系统信仰神明,在民间道教中地位极高,在此却代替了佛像,立于佛寺极显眼处。
  后厅就是大雄宝殿,是宫殿式建筑,精工雕饰,翘角飞檐,气势壮观。脊顶嵌瓷“双龙朝火宝”,是饶平县老工艺师蔡佳余妙作。正殿与走廊间是彩色雕栏,殿前有精美的窗扇,雕有竹兰梅菊之类,均是潮州木雕风格。殿前还有一副对联“禅心集苦寺,乌影渡寒塘”,读来意境深远。大雄宝殿宽约15步,深约10步,殿中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均塑金身。
  隆福寺的价值,远超一般潮汕观寺,其依据在于:古寺之中,保存了大量的碑刻和书法作品,颇具文物价值。庙中赵朴初、秦萼生等书法名人的匾额、楹联、刻石之类作品也在所不少。隆福寺建筑精美,布局严整,规模超过潮汕一般寺院。
  其次,隆福寺是潮汕地区有资料记载出现最早的寺院。隆福寺溯自晋代,足证潮汕地区佛教史源远流长。隆福寺的兴废,可和本地佛教的兴衰相对照;再次,虽然隆福寺属于佛教系统,但寺中出现的玄天上帝实属道教所有,此种佛道合一的信仰方式,在潮汕较为独特,也表明了佛道信仰的界限并不严格、还有地方佛道的互相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