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村庄竹林村 历史光辉的篇章

红色村庄竹林村 历史光辉的篇章

新闻来源:今日普宁网 发布时间:2014/6/13 17:02:15

    竹林村地处大南山与南阳山的交汇点,村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沃野;距里湖镇4.5千米,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解放前,竹林村是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地处普宁、南山、揭阳和惠来4县(局)边境地带,是南阳山区通往大南山和大北山的一个交通要道。全村有1800多人。早在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村里成立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竹林村又组织了农民赤卫队,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与凶残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并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抗日战争开始后,1939年7月,中共普宁党组织派詹泽平在竹林村重建党支部后,竹林村成为共产党和革命武装队伍主要活动据点,成为国民党统治区下的红色村庄。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潮梅特委、普宁县委的许多领导人,如罗天、林川、李习楷、刘永生、张希非、许士杰、林史、方修亮等较长时间住在竹林村,领导潮汕地区和普宁县的革命斗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二支队,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及所属团队和武工队,也经常在竹林村驻扎活动。党组织在村中长期设有情报交通站“红心站”,在传送情报、掩护过往领导干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40年12月,中共揭普惠边工委领导机关驻于竹林村,工委书记罗天驻于村中的“竹林书斋”,指导竹林和揭普惠边地区的革命斗争。一大批地下党和革命队伍领导人与竹林村人民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结为生死之交。
  竹林村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和考验,革命斗争虽几经艰难曲折,但经过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红旗不倒。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竹林人民不惜倾家荡产,不畏坐牢受刑,不怕流血牺牲。全村虽多次遭受敌人的烧杀抢掠,先后有3批群众共11人被敌人逮捕投进监狱,但他们在狱中坚贞不屈,与敌特展开顽强的斗争,使敌人无法获得共产党在竹林活动的半点秘密。一批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安全脱险。竹林人民为夺取革命胜利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业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普宁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