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化资源。像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深受潮汕地区和海内外潮人喜爱,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很多华侨即使身处千里之外的异乡,也总喜欢听潮剧,看潮剧;回到故乡,也不忘喝功夫茶,听潮剧,看潮剧。潮剧已经成为联系海内外乡亲情感纽带。推进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潮汕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真做好普查成果整理、分析研究。每年公布一批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荐一批项目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逐步推向世界。今年6月中旬“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这件事从2006年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提出方案后,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外,还有不少学者、爱国华侨、民间组织在多方合力下,历时7年多,终于入选,可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不过这次成功的入选对于研究侨乡历史变迁,华侨的海外奋斗史,潮汕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潮汕地区的省级、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多数是个体经营者。他们就像寓言中的主人公,辛辛苦苦花费好多年的时间学会了“擒龙术”,出师之后却发现没有人请他去擒龙,空负一身好本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囊中羞涩,甚至举日维艰。因此,在给予这些人的社会荣誉的同时,我们更有必要逐步加大对他们传承工作的经济补贴,使他们有赚头,有盼头,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手中的“绝活”能够薪火相传,继而将之发扬光大。
三是对于像“潮阳剪纸”、“汕头瓶内画”等,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到全国各地,甚至到国际上举行专题展销活动。我们也可以像北京等地一样建立本地的旅游超市,让来潮汕旅游的人参观、选购。这样,既能提高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又能让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潮汕旅游购物,带动潮汕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举多赢,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