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六大文化代表性遗产

潮汕六大文化代表性遗产

新闻来源:深圳市普宁商会 发布时间:2015/4/22 15:05:59

NO.1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NO.2 英歌舞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粤东潮汕地区、福建等地。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广东潮阳市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县市,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普宁咸寮英歌舞或加进武术表演。 

【特征】

  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中和周围群众关系极好,朋友也多。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普宁县是流行英歌十分广泛的地方,这里的村民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在乡村,百姓们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作好了迎接准备。英歌队来了,户主就鸣炮邀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院内,在院内表演一番。人们认为,经过英歌队舞过的房屋,能永保平安。

【由来】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NO.3 饶平布马舞

  饶平布马舞源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百多年历史,布马舞最先流行于饶平新丰九村一带,建国后流传至黄冈西门等地。布马舞其表现形式接近于北方的旱船”“跑驴”“莲花舞等舞蹈。布马舞艺术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三者融合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内涵丰富,形式优美生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新风采,被誉为粤东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山花。

【舞蹈简介】

  布马舞表演活动在饶平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每逢新春佳节及喜庆日子,人们喜欢演出布马舞展示吉祥喜庆,增添节日氛围。布马舞在各地演出亮相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享有崇高的声誉。饶平布马舞尤以黄冈镇霞西村表演最为精彩,魅力独特,在国内各地表演时屡获殊荣;曾两度应邀赴香港参加文艺表演,应邀参加澳门庆回归庆典活动,备受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赞誉广泛,好评如潮,名扬四方。饶平布马舞是潮州文化宝库中的绚丽奇葩和文化瑰宝。近日,饶平县黄冈镇被省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NO.4 潮汕剪纸 

  潮汕剪纸是潮汕民间艺术之一。潮汕剪纸艺术和潮汕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潮汕地区不论城市乡村,每逢传统节日、寿辰、婚姻嫁娶,都用剪纸贴饰在礼品上。剪纸又作祠堂、庙宇和日用品的装饰,以祈祥瑞吉利、万事胜意。

  剪纸是融生活于艺术的潮汕传统民俗工艺品。其内容多为群众喜闻见乐的潮剧戏曲故事和花鸟虫鱼。欣赏品多以人物为主,礼品、祭品则根据实际情况剪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如在猪头上张贴猪头花,在龙虾上张贴虾花。日常装饰品则张贴扇袋花、烟袋花、倍插花、烛台花等。这些作品蕴含了潮汕人民采用托物寄情或赋予吉语的手法,用自然事物中那些能唤起人们感情上健康的共鸣和美好的形象,从而诱发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联想。一般通过几种形式来表达:形象表达,如梅兰比春,牡丹喻富贵;谐音表达,如鸡羊比吉祥,喜鹊梅花喻喜上眉梢;文字表达,喜喜寿”“等图案。

 潮汕农村每逢时年八节,村民喜欢举行各种形式的剪纸艺术竞赛,许多乡村剪纸能人借此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年轻艺人脱颖而出,这种风气较为普遍,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进一步促进了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潮汕剪纸以色彩分,有纯色(单色)、衬色(双色)、多色衬贴三种。其艺术风格特点是纤巧见长、精巧修剪、造型优美。其制作方法使用剪子剪和刀刻二种。一般采用特制的大约半厘米长的尖嘴剪刀,在一迭纸上剪成,每次大约可以剪出同样的四五张剪纸,其艺术特色是秀丽、明快、柔美、工整精巧、玲珑剔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NO.5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继承了我国传统木雕的雕刻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的某些长处,融汇成独特风格,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流派。潮州木雕在装饰与写实的结合、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精美雕镂与统一单纯的处理、一目了然与经久耐看的兼顾以及构图的经营、形象的刻划、刀法的运用、髹漆贴金等等,都有着独到而卓越的创造,是熔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艺术。美术是潮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推陈出新,以其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潮汕文化精致机灵的独特风格。潮州木雕,就是潮州民间工艺美术这片沃土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潮汕木雕以聚漆贴金的金碧辉煌的金木雕为其特色之一而传名于世,外间提起潮州木雕常说是金木雕。其实,金木雕仅仅是外部色彩之一种,其他还有彩雕、漆雕、素雕等多种。 

【特点】

一、是题材广泛,地方色彩浓郁,如龙虾蟹鱼篓、《七贤上京》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   

二、是构图饱满,布局匀称,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繁复内容。“密密麻麻,饱饱满满,平平匀匀是潮州木雕构图、布局的总特色;  

三、是多层镂通,精细兼用。 

【特色】

  潮汕木雕历史悠久,艺术精湛,应用广泛,遍布城乡的祠堂庙宇、大屋书斋以至当代的一些楼堂馆所、私人客厅,备受各方人士赞赏。潮汕木雕历史悠久,有史可证的:    

1、始自唐代。现仍可见的有保留在潮州开元寺里的唐代木鱼的雕饰。

2、潮州木雕的成熟期在明代。  

3、清代至民国是潮州木雕的全盛期。

         


NO.6 潮汕木偶戏 

  潮汕铁枝木偶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由南宋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2006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枝木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杖头木偶的一种,体形较小,其主要特点是这种木偶靠三根铁枝操纵表演,主竿置于偶人背部中间,侧竿分置于左右两臂,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发展过程是由平面剪影逐步经历"阳窗纸影"(平面)、"圆身纸影"(立体),艺人们操纵偶像的表演方法上与皮影戏大致相同。因剧目、唱腔与表演形式具有潮剧的特点,故也有微型潮剧”,潮汕人俗称“纸影戏”。

  纸影戏表演的剧目、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戏班演出时要先铺席搭台,操纵木偶的人盘膝而坐。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人,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台上右侧的叫作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
 在铁枝木偶几百年的发展中,从表演方式、操纵方式都在发展和改革。单从木偶本身的尺寸,也从过去的6寸,演变至今14寸的标准,甚至更大。

  随着文化的多元、繁荣,电影、音乐会、电视、舞台剧等等的出现,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娱乐的主流方式。铁枝木偶的表演渐渐被舞台淡忘,木偶艺人陆续转行,木偶渐渐稀缺,成为纪念品、收藏、送礼的时尚符号。人们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戏的研究传承具有一定难度,必须加以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