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茶所之设,现代更盛。反映出人们倾注于对善举之体认和践履的带普遍性社会心理;其出发点是“德”。其归结处是“善”。颇能体现出伦常情感的完美性;不仅显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情怀,而且实现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八章》)之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北齐刘昼《刘子 贵言》“圆道”,妙绝!

潮汕茶文化:茶德
口碑史学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治史方法,长期未获应有的注意,以至于限定了传统史学自身的研究领域,且不能较全面地揭示历史的真实原貌。统观明白标示“工夫茶”的文字记载,实在少之又少;赖以弥补不足者,唯民间相关传说而已。
传说之一:阿福年幼,就读于私塾。他的继母为了除去不是亲生的儿子,终于研究出一条妙计:每日三餐,都炒饭给阿福吃。干饭本身已难消化,若再用大量猪油煎炒,稚嫩的脾胃怎么消受!但炒饭特别香,小孩最爱吃。这样一来。继母便可坐收一箭双雕之利,既能获得“爱子”美名,又让爱子当个饱死鬼。不久,阿福果然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且日见黄瘦。塾师终于发现了阿福的异常变化。有一天放学后,老师便留阿福问话,当得知实情后,心中明白,但不露声色。塾师有个凝固的生活规律:饭后必冲工夫茶。他于是吩咐阿福,在每天上课之前,先到老师房中喝几杯浓浓的工夫茶。并告诫他此事保密。工夫茶消壅除积的功效在阿福身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奇迹出现了,阿福不仅渐渐恢复了健康,而且精神越来越好,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在传说中,“炒饭”原属害人的罪魁,后来却变为助人的义士,这简直是生活上的逻辑悖论。而促使这逻辑悖论成立的关键因素便是工夫茶。工夫茶成了转危为吉的元勋,成了善举的象征,人们(熟师是其代表)业已赋予它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所谓“德博而化”(《周易 乾 文言》),于此可窥斑见豹。塾师有癖,其癖可爱。张岱《陶庵梦忆 祁止祥癖》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笔者曰:良有以也,塾师为证。
传说之二:某生嗜工夫茶成癖,无心他顾,最后导致家道中落,沦为乞丐。但即便以行乞为生,仍戒不了茶瘾。有一天,他路经茶铺,见老板正在冲工夫茶,立即趋前乞喝一杯。老板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某生,暗想:“乞食乞食,所乞皆食物也;他却乞茶,怪哉。”于是递给他一杯工夫茶。待某生饮毕,老板故意问道:“此茶属何品种?味道如何?”某生随口说出茶种、产地,而且指出制茶方法上的缺失,最后说:“这样的好茶,用井水冲泡,实在美中不足!”一席话,便让老板刮目相看,并立即请他进店堂细叙。后来,老板诚心诚意邀请他合股拓展茶行。某生露出莫奈何的神色说:“我如有钱合股,就不用乞食了。”老板说:“无妨,我的股份让你一半,你就用一技之长来入股吧。”合股后的茶行,由于某生的尽心尽力,生意果然兴旺,财源广进。但老板逐月发给某生的红利,始终只够吃穿。某生虽心存疑虑,却也不便多问。因为他自知原本就是一无所有的。三年后,某生归家探亲,未入家门,便惊得目瞪口呆: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而且扩大了好几倍。盘问家人,方知是老板将其股份所得红利,逐年拨至老家。某生于是顿悟。
这又是生活上逻辑悖论的另一动人例释。某生因工夫茶破家,又因工夫茶立家;真个是成也嗜茶,败也嗜茶。在传说中,工夫茶事一变而为“以德报德”思想之载体,涵盖了若干传统道德准则:
某生落魄江湖,财主慨然合股。不管“预后”良否,仅就眼前事实。已足令某生痛下“人以义来,我以身许”(柳宗元《祭万年裴令文》)的决心。
某生尽心尽力,茶行兴旺发达。财主也早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大雅 抑》)之意。
财主酬答,因崇信“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淮南子 人间训》),是以不露声色。某生虽心存疑虑,但“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欧阳修《泷冈阡表》)的潜意识始终主宰着他的行止。双方正式凭借个“信”字建立起彼此间的一种道义的关系。在价值准则上,一反“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 董仲舒传》)的传统说教而成“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颜元《四书正误》卷一)之义利观念。
“德博而化”,化而为孝,为弟、为善;却无不兑现于工夫茶事之中。冯梦龙《古今小说 吴保安弃家赎友》指出:“有善必劝者,固国家之典;有恩必酬者,亦匹夫之义”。国家的法则是鼓励为善;普通百姓坚守的道理是知恩必报。这便是工夫茶德的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