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神赛会,是潮汕地区一项流传久远的民俗活动。本文以普宁市溪东村的跳火游神活动为例,通过对该村独特游神风俗的调查研究,了解游神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在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社会功能。
关键词:游神,跳火堆,潮汕民俗,文化社会功能。
一、潮汕地区的游神赛会
游神赛会是潮汕地区,特别是农村广泛流行的一项主要民俗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二月进行。此段时间,城镇商店刚好送走旧岁,喜逢新春开业;在农村,则是秋收冬种与春耕之间的间隙,属农闲季节。此中又夹有元宵节,有些地方把游神与游花灯融为一体,更为热闹壮观。 游神潮汕俗称“营老爷”(即抬着神像巡游夸胜),它遍及县城、埠镇至每个乡村,只是规模大小、时日长短、形式不同而已。①营老爷寓意是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乡里人来年平安福瑞,驱除邪气,扬正压邪。
据有关史料分析,潮汕地区游神赛会自明、清以来,就已经非常盛行。在广袤的潮汕地区,也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游神程序,如旧时盛大的潮州府城“营安济圣王” ②,澄海盐灶奇特的“拖神”,澄海冠山的赛大猪,汕头月浦的赛大鹅,还有普宁占陇西社溪东村的跳火游神等。
二、普宁占陇镇西社溪东村概况
西社溪东村,隶属普宁市占陇镇,是一个仅有两千五百左右人口,占地面积约为二平方公里的小村。该村为多姓村落,人数最多的姓氏有蔡、戴、刘、林、李等。溪东村自古出读书人才,相传明清时期当地出了一位“贡爷”,官府因此为他在家乡立了一座石碑,荣荫后人。该古迹传至文革期间被毁。而该村也是现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四洲集团主席、太平绅士戴德丰博士的故里。溪东村人口密度不大,村民多以农耕为生,精壮少年多外出谋生,但凡重大节日,外出的人们相继回乡,村中气氛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元宵跳火游神,便是乡里最为重要的节日。
三、溪东村跳火游神的历史演变
据现溪东村村长、溪东学校校长介绍,跳火游神的习俗在溪东村已有一百三十年历史,最早的仪式与今日所见有所不同。
旧时习俗,以跳火堆与狂欢为主。每年元宵夜,迎完老爷,跳完火堆,去年新婚及生子的夫妇就集中到祠堂吃饭,新婚男女在祠堂前列队,接受乡里人“检阅”,热闹的人群评论着哪对新人生得好看、合衬。
之后进行的活动有种“闹新婚”的性质,男女彻夜饮酒狂欢,特别是新郎,被群众轮流灌酒,无论性格内向外向,无一“幸免”。群众互扔豆腐,傣族泼水节,谁被泼到的水越多,寓示越幸运,而在溪东村正月十五的狂欢夜,传说谁酒喝得越多,被扔到豆腐最多者则越容易得子。整个元宵之夜,就是在这样一种狂欢的气氛中度过的。
文革期间“破四旧”,溪东村跳火游神的习俗也被“破除”了。溪东村村长介绍,当时人们最多也只是保留逢年过节在家“拜老爷”的习俗,其他的一切狂欢活动均停止。
物转星移,跳火游神活动自文革被取消,到一九八二年始恢复,一共过了二十几个春秋。
恢复后的游神活动,在程序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变革。总体上讲,是“迎老爷”、“拜老爷”与跳火堆三者并举,而集体狂欢已非活动的主要内容。
四、溪东村跳火游神的过程
(一)准备
溪东村每年跳火游神活动的准备工作由乡里老龄人协会主要负责。主要工作是资金的筹备与人员的调度。活动经费全部由向乡里人集资,秉持自愿原则,属自愿捐赠的性质。现整个村按地理位置分为十二个“角落”(亦称“福头”或“站桌”),以“角落”为单位汇集款项至老龄人协会处统一调度。资金使用的几个重点项目分别是:烟花礼炮、祭品“纸节”(当地人对敬神冥纸的称法)、跳火游神道路维修清障、老寨内基本整修等。而资金的运用情况全部上墙公布,实现群众监督透明化。另老龄人协会在筹备活动期间不得使用游神活动款项作私人用途,即专款专用。而相关负责的工作也属于义务服务,不赚取劳务费。
在祭品的选置上,一定要选择斋菜。一般都是糖米方(潮汕地区祭神的特色食品,属于膨化食品,一般为棱形,主料为大米与蔗糖,旧时将大米蒸熟后加糖膨化而成,现大多采用油炸方法制作)。使用糖米方作为祭品,寓意是早生贵子,或是得子后答谢神恩。还有烟茶、水果,特别是“大吉”(即柑橘)、粿(潮汕特产)等等,可统称“清茶果盒”。
(二)过程
活动于每年正月十一开始,十一当天,有专人用十二样花水帮“老爷”金身净沐清洁。待到上午八九点钟,进行“砵杯”仪式。
“砵杯”是一种具潮汕特色的向神明请愿的方式,道具叫“杯”,为两片相互对应的月牙形状的硬木,一般漆红。向神请愿时在口里或心里念出愿望,“杯”掷至地,将呈现三种“杯象”——稳杯(两片背面朝上)、笑杯(两片背面朝下)、胜杯(一面朝上,一面朝下)。“胜杯”表示神明同意,而“稳杯”与“笑杯”则表示神明不同意,一般都会重掷,直至出现“胜杯”为止。溪东村“老爷出巡”的规定是,只有“砵”得“两胜一稳”才能确定出巡。“砵杯”仪式后,老爷出宫,换入其他仙士,接受乡里人特别是新婚夫妇祭拜,祈求早得贵子。
当晚搬香炉走遍全村巷落供乡里人上香。
接下来的几天,都会有人抬着“老爷”在乡里巡游,供人祭拜。乡里分十二个福头,由乡里“老大”(即德高望重的老人)带头组织,凡是去年生子的村民,从正月十一开始便开始拿着旗子与灯笼游整个村。一般队伍的顺序是这样的:前面是敲锣打鼓的小孩子,接着是拿旗与灯笼的去年生子的男丁,最后面是做了祖父的“老大”,“老大”的打扮也是十分“排场”——穿着崭新唐袄,头戴古帽。当然,“老大”也是手持灯笼,寓意“人丁兴旺”。
最隆重的仪式在正月十五当晚,也最是热闹非凡。人们都从家里出来看“老热”(热闹),而外出打工或在外定居的人也会回来团聚,还有一些外乡人专门来此赶热闹的。
晚上七八点便开始“砵杯”仪式,一般是由仪式“主事”作简短的开场白,即向神明说明今晚的情况、敬供的祭品、一年的愿望,表明村民的诚心。接着便由装戴隆重的“老大”开始“砵杯”。“二胜一稳”的意义是“砵”准了今夜出巡的“神头”,“营老爷”的过程一路平安顺。“神头”便是诸位“老爷”,村里一共供奉有十一位“老爷”,他们都有各自的名讳及主管事务,如今年“砵”到出巡的是“菜籽爷”,寓意是田园丰收。又如“砵”到了“三奶”出巡,就寓示着今年村里的妇女会赌钱,理由是传说“三奶”是靠赌钱理家的。每位神明都有其各自的寓意及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十分有趣。当然,请愿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整个“砵杯”过程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溪东学校校长介绍几年前有一次“砵”了几个小时依然没有“杯”。
没有杯的情况,人们相信很大一个原因是准备的祭品不够多或不够好。敬供的祭品要讲究,不仅是数量上的齐全,质量好,而且要之前没有祭拜过的,没有吃过的,所谓“干净”,以表“念心”。在每一次没有“杯”的时候,主事者都会再向神明请愿,并添上祭品,以讨得神明的欢心。
“砵杯”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曹刿论战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整个“砵杯”的过程,则是使民众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中逐渐聚集起一股气,等到真正出现“两胜一稳”的时刻,现场一声“有了!”,顿时一片欢腾,游神队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动起来,场面壮观非凡。
当晚在村中每一个“角落”都各自堆放有稻草,大小各异,供跳火堆之用。跳火游神的路线是:先到“老寨母”(即宗族发源地)祭拜完毕,敲锣打鼓的游神队伍便会在此处跳第一堆火。接着是分别到各个“角落”巡游跳火。一般过程都是老爷一到,人们祭拜,之后跳火堆,再燃放烟花礼炮。
当晚的游神队伍人员组成:
一般都是擎高灯与敲锣打鼓的人在前,锣鼓在前主要是为了“先声夺人”,制造气氛,最重要的当然是抬老爷的四个人,都是由新婚或去年生育儿子的男丁组成,最后是抬旗的。游神人员应作一定的防御措施:打湿头发,头上包毛巾,为防止“火烧眉毛”,连眉毛也得裹进毛巾里。游神是一项吃力的运动,整个过程都必须跑起来,显得活力四射,热闹非凡。到了固定队伍跳完,其他勇敢的村民也跟着一跃而过,形成了更长的队伍。往往是神游过了之后,人们便在门外摆出简单祭台,端出“清茶果盒”与“纸节”香烛“拜老爷”。
对于纯粹观赏的异乡人来说,有一个问题使笔者困惑,乡里人对此项活动都是热情洋溢,兴致高涨的,几乎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会不会发生由于人数太多导致有的人选不入游神队伍的情况呢?村长与校长介绍,游神队伍历年都是自由组合的,有兴趣跳火堆的男丁都会集中起来,分工合作,一般一个人不会跑完全程,体力上也不允许,所以一般会跑几个“站桌”就换别人,最重要的“抬老爷”的人员也是如此。而每年的活动进行下来,也并未发生过有村民无法获得游神资格的情况,显得井然有序。当然,溪东村2500左右的人口(其中还应除去部分老弱妇孺不能参加的),也使游神活动在可控性方面得到了保证。
正月十五晚整个跳火游神的活动进行约三至四小时,期间火光跳跃,人潮涌动,礼花与圆月共明,特别是游神队伍所到之处,皆掀起一阵又一阵的高潮。队伍走完全程后,“老爷”被抬回原来祭拜之处,整晚的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经过了一晚的狂欢,正月十六日下午,溪东村便要举行“老爷回宫”仪式。与“老爷出巡”相似,回宫之前也要“砵杯”,依旧要求“两胜一稳”的“杯象”。游神队伍在全村各个“角落”游完神跳完火堆之后,便将“老爷”“营”回宫里,换出暂时放置的仙士。而与十五晚不同的是,十六当天村里嫁出的女儿回娘家,因此游神活动也是同样的人气不减。
至此,溪东村一年一度的跳火游神活动才算正式落下帷幕。
五、结语
文化人类学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一切文化都是有功能的,文化与人的需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人类必须利用已有的文化传统,发挥其功能,更好为人类服务。游神赛会活动在潮汕地区被视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它同时也是一项具社会功能的活动。它曾被“破除”过,理由是它宣扬了一种有悖于唯物主义的迷信思想。纵观整个游神赛会活动,它的确存在其负面消极作用,如原始的迷信思想,因举行活动而造成了铺张浪费现象等。这些是应该注意与摒弃的。而如今社会正在文明进步,无论是城市还是像溪东村这样平凡的潮汕小村,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追求着文明进步。从文化的视角看,游神赛会活动正是潮汕本土活的文化遗产,认识与了解它的起源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地历史人文,也有利于促进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更有一点不得忽视的是,信仰对于人类是不可或缺的,信仰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人不可能没有信仰与崇拜。潮汕是一个诸神崇拜的地区,游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崇拜的寄托与体现。特别是在农村,进行这种形式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秩序的重组。而人们也可以从这种类似于狂欢的活动中得到一次放松身心的机会,使自己从繁重的日常劳动中解放出来。从文化功用来讲,游神活动,特别是跳火堆的形式,往往带来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信息,总结一年的得失,祈求来年的收获,对于群众来说,是一年的好开头。克 服心理障碍,跃过熊熊大火,扬正压邪,寓示一年的好运。
对于这样的活动,我们应该予以正确认识和引导,摒除其迷信糟粕,保护其文化精髓,使其真正成为民族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注释:
① 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②清代《海阳县志》对潮州安济圣王出游活动已有较详细的记载:正月青龙庙安济王会,自元旦后三日掷杯诹吉。郡城各社,即命工人用楮帛绘彩,制为古今人物,如悱优状,而翊以木石花卉,名曰花灯,每社若干屏,届时与所塑神像出游,箫鼓喧阗,仪卫显赫,大小衙门及街巷,各召梨园奏乐迎神,其花灯则各烧烛,随神驭夜游,灿若繁星,凡三夜,四远云集,糜费以千万计。
(陈丹,女,普宁人,现系中山大学民俗学在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