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与潮州戏剧

南戏与潮州戏剧

新闻来源:《潮汕史话》 发布时间:2015/7/9 11:45:25

  潮州戏是潮汕最主要的剧种,但也不只有这一剧种。而潮州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从各方面艺术 营养中哺育起来的。

  在未形成潮剧之前,潮州已有潮州音乐,有民间的秧歌,有少数民族畲族的畲歌。这些音乐歌 舞是形成地方戏曲的前提。但是,地方戏曲形成还有更为古老的戏剧传统的影响,明代对潮汕 戏剧传统的影响,明代对潮汕戏剧的形成和促进,最主要是南戏。

                       
                                              潮汕南戏、潮汕戏剧
  南戏是南宋盛行于温州等地区的戏剧,是用曲牌配唱的,早就有《张协状元》等表现悲欢离合 故事的剧目,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具备比较齐全的舞台艺术体制,不同于一般歌舞曲艺,很 受群众欢迎,逐步在东南沿海流传,到元朝已经涌现很多戏出。明朝初期,由于驻军众多和商 贾往来的需求,用正音演唱的南戏也就流传到潮汕离来,在各地演出,规模很大,从潮州凤塘 出土的剧本《金钗记》,就说明这种状况。这本1975年出土的《金钗记》,原来是元朝写成的 ,原名《刘文龙菱花镜》,在明朝传入潮州之后,宣德六年至七年再扩编成新的南戏剧本《刘 希必金钗记》,内容增加了三分之一,共六十七出,75页。故事写的是邓州南阳县刘希必,父母年老,娶妻萧氏,结婚三天便往长安赴试,一举考中状元,丞相要招他为女婿,希必不从,被放出使西番,单于强把女儿嫁给他。18年不能回家,家中公婆迫萧氏改嫁宋忠,萧氏不从,等待至刘希必得官回乡,夫妻团圆。这个剧本末页写明是“在胜寺梨园置立”的,这就反映出当时潮州戏剧活动十分繁荣,不仅经常演出南戏,而且对剧本不断创新。戏剧演出也经常在各种庙会广场进行,甚至于在胜寺之类的寺庙还组织起戏班。这种戏剧活动兴盛的情况,在潮州持续很久,长期不衰。1958年在揭阳县出土一部明嘉靖年间在潮州各地演出的南戏剧本《蔡伯喈》,剧作体制与《金钗记》很相近,而且杂进了一些潮州方言,可见从明初宣德年间的《金钗记》到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历时百余年,南戏在潮州一直很活跃。
 南戏是用正音演唱的,群众十分欢迎,用潮音演唱的戏曲,潮汕人民当然更加喜爱,这样南戏的剧本制式及舞台艺术就逐步渗透到潮州的音乐歌舞及戏曲中来,使潮剧更为完美。本来,在明初永乐年间,潮州已从潮乐、秧歌、畲歌等发展成歌声轻婉的新戏剧,叫潮泉调或潮调,由于南戏的影响,潮剧就丰富得多了。明代嘉靖年间编写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这一本子,说明在嘉靖以前已经有《陈三五娘》这个戏出改编流传。此戏演的是潮州黄员外,有女黄五娘,名碧琚,一日,于妆楼赏花,见楼下有一少年经过,掷下荔枝手帕。少年陈三,是泉州秀才,路过潮州游览山水,过这里被荔枝手帕掷中之后,留连忘返,假装为磨镜工匠,到黄府为五娘磨铜镜,故意打碎,愿入府为奴做工赔偿,得与五娘相晤叙情,而黄员外却把五娘许配林家,林家急于迎娶,陈三五娘只得相伴逃婚,终成眷属。故事很有时代色彩及地方情调。后人还传说在潮州城西花园村有五娘妆楼、水井以至于黄家坟墓等故迹。此外,还有描写争取婚姻自由的“苏六娘”剧本,本子上又添加了插图。另又有出自潮汕民间故事的剧本《金花女大全》。这些剧目,既是地方题材,又继承了南戏古剧目的情节结构和舞台形制,如《金花女》,写的是金花送夫刘永上京赴试,途中遇盗失散,归住娘家,兄嫂迫令她于山间牧羊,守待至刘永荣归团圆。这悲欢离合的故事与明初传奇《荆钗记》很近似,故事有《南荆钗》的别称。拿它对照《刘希必金钗记》更加接近,可见潮剧受南戏影响很大,戏剧形式又都是采用曲牌体,把南戏曲牌用地方方言演唱,甚至创作出地方新曲牌,更受群众欢迎。这也可见当时戏剧活动普及的程度。清朝初年的潮州志早有记载:“正月灯,二月戏,清明墓祭。”更进一步概括明代潮剧等民间戏曲艺术的活动,已成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当时戏曲艺术的发展,在潮汕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作者: 陈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