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的祈雨风习与“风雨圣者”的传说

潮州人的祈雨风习与“风雨圣者”的传说

新闻来源:广东文化 发布时间:2015/7/9 11:48:05

  旧时,潮州水利设施差,种田靠天,春耕和夏种之前,如果一连几天没有下雨,池塘江河水涸,插不下稻秧,米铺会一天三次换价,失收、饥饿的阴影也立即笼罩了潮州城。

  这时,民间就要举行祈雨的仪式。由慈善界人士召集城里的各班潮州大锣鼓,找着彩标敲锣打鼓,徒步来到离城30里外的浮洋镇斗文村“风雨圣者”庙,请“风雨圣者”(俗称“雨仙爷”)进城祈雨。奇怪的是这位泥菩萨,脸不挂五绺长须、头不戴冠、身不穿袍、脚不着靴、光着脚丫、头戴潮州农民的尖顶竹笠、腰扎乡下孩子的绣花红腰兜,是个乳臭未干、满脸稚气、十岁出头的小男孩。

  “风雨圣者”抬进城后,供奉在开元寺大院子临时搭起的竹棚子里。摆起香案,挂起大红灯笼。开元寺的一帮僧众日夜诵经,祈雨者焚香祷祝,请“风雨圣者”施法降雨,就得举行另一种仪式:约定当晚,在太平南路聚众,向释迦牟尼、“玉皇大帝”陈情。至黄昏,闻讯前来的农工商各界人士,已聚集近千人。主事者捧香案领头,僧人握法仗、执法器护卫其后,长长的队伍由南向北进发,边诵经、边三步一跪,肃穆、庄严。途程二三里之遥,路又崎岖不平,且又频频下跪叩首,许多人的额前、手掌、膝盖都起泡流血,但始终没有人半途退出或掉队,沿途血迹斑斑,队伍中那些鬓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头妇人,其虔诚专一无不令行人感佩。队伍先抵达开元寺,向释迦牟尼“上疏”陈情,最后才来到真武宫向玉皇大帝“上疏”陈述旱情,祈求赐雨。

  求过了释迦牟尼和玉皇大帝,天仍不下雨,“风雨圣者”就要吃些苦头了;拆除竹蓬棚子,摘掉他头上的竹笠,让他尝尝毒日曝晒的滋味,“逼”他降雨。天若再不下雨,就把竹棚子的红灯笼换成白灯笼,官府就要下令禁屠、禁海、戒荤持素,借此求得天公怜悯。这时市面物价暴涨,人心惶惶,到处一派惨状。

  至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怎能成了百姓心中的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