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普宁】打造粤东城市群新RBD(中央商务休闲游憩区),普宁“文旅体”将这样发展

【家乡普宁】打造粤东城市群新RBD(中央商务休闲游憩区),普宁“文旅体”将这样发展

新闻来源:这就是普宁 发布时间:2022/9/6 14:40:04

  近日,普宁市发布了《普宁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为工作常态,以“强特色、补短板、扶龙头、抓示范”为发展突破口,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举措为行动抓手,加强城市品牌形象,整合营销力度,打造粤东城市群新RBD(中央商务休闲游憩区)、潮汕特色文化旅游名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上的夜间经济示范城市。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因内容较多,以下内容仅为节选)

普宁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节选)



  发展路径

  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发展理念。凝聚“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共识,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健全促进普宁市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扶持政策、保障措施以及行业管理办法、规范标准,提升行政管理效能,改良市场生态环境。

  实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集中优势资源和各界力量,分步实施一批惠当前、快见效、利长远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率先培育孵化出一批极富带动性、示范性的龙头引擎、特色名片,开创我市文化、旅游、体育加速发展、高品质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发展方针。将普宁市作为文艺之乡的非遗风采、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魅力城市的休闲氛围、商贸名城的市场活力、篮球之乡的运动激情,创造性地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旅游、体育产品,标志性地打造为普宁城市软实力的形象窗口、特色名片。

  实施“以优势定站位,以特色论输赢”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普宁市区域交通枢纽优势、商贸兴旺优势、人口消费大市优势、创业创新基因优势等有利条件,旗帜鲜明地打造粤东城市群新RBD(中央商务休闲游憩区)、潮汕特色文化旅游名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上的夜间经济示范城市。 



  发展布局

  依托普宁市“一心三轴带四片区”的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培育打造“一核三区三走廊”的文旅体融合发展空间格局。

  一核:中部商务游憩与康养度假服务核,以中心城区、云落镇、大坝镇为依托,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综合发展商务休闲、夜间休闲、红色旅游、温泉疗养等业态,继续办好各类体育赛事,逐步发展成为粤东地区一流的商务游憩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康养旅游目的地。

  三区:东部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区,以麒麟镇、南径镇、占陇镇、下架山镇、军埠镇为依托,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体育竞技等旅游业态,逐步发展成为普宁市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示范窗口。西部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区,以梅塘镇、里湖镇、梅林镇、高埔镇、船埔镇、大坪镇、后溪乡为依托,加快红色教育场馆、旅游风景道的升级建设,整合发展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逐步发展成为我市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北部文化体验与水乡休闲区,以洪阳镇、广太镇、赤岗镇、南溪镇为依托,以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水乡休闲、农业休闲、龙舟竞技等业态,逐步发展成为潮汕地区文化旅游新名片。

  三走廊:通过旅游风景道、旅游标识系统、绿道驿站以及自驾游线路、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建设,统筹打造国道324城市风情走廊、省道236文化休闲走廊、县道096乡村旅游走廊,将各个片区的旅游景区(点)“串珠成线”,成为展示潮汕文化魅力和普宁城乡风情的美丽风景线。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四五”时期,普宁市文旅体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前两年强基础、后三年快发展”的“两步走”要求,争取到2025年,普宁市文旅体“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显著优化,非遗文化风采、红色革命精神、旅游休闲氛围、体育竞技活力更为突出,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成效显著,文旅体成为擦亮普宁城市品牌形象的新名片。


  融合发展目标。争取到2025年,普宁市文旅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成效突出,基层综合管理与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全市主要公共场馆基本实现文旅体“三位一体”的功能融合,文旅体“同台唱戏”成为新常态,普宁英歌(民俗)文化节、普宁梅花旅游文化节、南溪水乡龙舟文化节等品牌节事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展示潮汕文化和普宁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是争取到2025年,全市新增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非遗文化、文物单位的保护与活化工作逐步实现“可观、可学、可游、可玩”的转变,红色旅游景区(点)的“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加强,群众文化生活更为便利丰富,基本建成潮汕特色文化名城。


  二是争取到2025年,全市新增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培育推出一批普宁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夜间经济示范点、星级民宿客栈、星级农家乐、“普宁礼物”特色旅游手信,红色旅游与文化休闲、康养旅游与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商务旅游与夜间休闲氛围更为浓烈。全市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20亿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超过8%,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是争取到2025年,全市新增至少1个省级体育训练基地,市体育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普宁市运动会再创佳绩,篮球、羽毛球等优势竞技项目再次焕发风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国家核定合格标准,全民体育健身氛围愈发浓烈。


  四是争取到2025年,全市分批落地12个文旅体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不少于20亿元,成为推动我市文旅体发展的主要力量。


  五是争取到2025年,普宁市云端非遗文化馆、智慧文旅数据中心等重大数字工程逐步得到落实,声光电技术、人工智能、3D智慧导览、电子语音导游、VR虚拟旅游、无接触服务技术等得到有效推广,科技创新与数字变革成为改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推动我市文旅体高品质发展的新动能。

建设魅力普宁



  建设潮汕特色历史文化窗口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监管,坚守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红线、底线。加快推进普宁学宫、德安里民居群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普及做好全市77处文物保护单位、396处文物点“四有”工作,积极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工作。加大对全市濒危不可移动文物的摸查和抢修力度,完善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文物周边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



  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力度。加快推进普宁学宫修缮工程与配套设施建设,争取资金建设普宁学宫基本陈列,活化利用文物实施对公众免费开放参观;做好德安里民居修缮与配套设施工作,积极引进品牌企业参与德安里民居开发建设,活化利用德安里民居“AAA”级景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系列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广东第一窑”虎头埔古窑址公园的规划建设与投入使用;继续提升普宁“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推动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武略第(杨石魂故居)等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和修缮。推动建设保护、传承、研究、利用和宣传重点文化遗产的载体,提升普宁发展品质。

  擦亮洪阳古城名片。积极做好洪阳古城保护传承活化利用规划,深入研究洪阳古城保护传承发展的定位、策略、路径和具体措施。发挥文物部门优势,为当地运用“微改造”“微更新”模式建言献策,推动古城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加强对古城内的普宁学宫、德安里民居群、培风塔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昌阁(林则徐旧居)、华严寺、昆冈书院、普宁城隍庙遗址、潮惠普三县军事委员会旧址、方勋纪游石刻、方氏宗祠奉先堂等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145处一般文物点的保护力度,加大普宁学宫、德安里民居群、培风塔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利用古城民俗和重大节日深度开发普宁李家教拳、广东汉乐、普宁城隍出巡、洪阳摆社、行彩桥等特色文化,展示古城特色景观风貌和民俗风情。支持洪阳老城区改造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从事文化遗产行业的相关品牌企业参与洪阳古城开发建设,引进高品质文化旅游项目进驻,着力打造中山路、南门街、昆冈书院、崇文书院等历史文化街区、古书院,推进洪阳镇建成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休闲特色镇。



  打造历史文化游径。结合城镇扩容提质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引导有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古村名村对接各级财政资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和市场化经营管理企业,改善周边环境风貌,置入文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和经营性业态,打造富有潮汕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点)、旅游休闲步行街、网红打卡点。改造提升成效突出的单位优先列入我市和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推荐名录。



精心打造四季旅游精品线路




  整合推出“潮韵普宁”全域旅游精品线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本土旅游企业和各地旅行社,整合推介南溪水乡田园综合体、洪阳镇德安里民居群、壹号工场·文化创意园、万泰汇购物中心、“八一”纪念馆、大南山街道什石洋红色村、利泰飞鹅岭农业公园、百二坵田风景区、盘龙湾温泉度假村、善德梅海等代表性旅游景区(点),打造“二天一夜”精品线路,配套开通普宁旅游专线,布局设立旅游服务点,使其成为集中展示普宁文化内涵、旅游风貌和城乡风情的最美风景线。

  联合推出“梅园报新春”精品旅游线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本土旅行社,以普宁梅花旅游文化节品牌盛会和“普宁人游普宁(春季行)”为引流渠道,整合推介大坪镇善德梅海、后溪乡埔楼村、船埔镇吉告村、梅林镇大高田村、高埔镇龙堀村等赏梅景点,采取“一会场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同步推进精品线路推广与旅游景点提升工作。逐步解决北部山区“交通堵、停车难、吃饭难、如厕难”等紧迫问题,引导农家乐、乡村民宿、土特产等旅游业态的集聚发展,鼓励善德梅海等有条件的景点开拓发展森林度假、山地运动、户外拓展、汽车越野等新兴旅游产品,破解北部山区旅游发展的季节瓶颈和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山地旅游集聚区。

  大力推介“水乡闹盛夏”精品旅游线路。由普宁市吉之旅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各地旅行社,以南溪水乡龙舟文化节和“普宁人游普宁(夏季行)”“引客入普宁”行动为引流渠道,以潮汕水乡水上旅游线路为特色,串联推介南溪水乡(南溪村、北溪村、宝鸭村、新溪村、蓝兜村)等滨水旅游景点,布局发展星级酒店、主题公园、农业公园、农家乐、乡村民宿等配套业态,创新发展文化演艺、游船旅游、观光农业、体育旅游等特色产品,后续逐步串联南溪镇登峰村、广太镇虎头埔古窑址、洪阳镇德安里民居群等景点,打造南部乡村旅游集聚区。

  积极推介“秋收红军魂”精品旅游线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本土旅行社,广泛发动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师生群体,以“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红色文化宣传和“普宁人游普宁(秋季行)”为引流渠道,以党建教育、研学旅游为主体,以“穿红军装、听红军故事、走红军路、吃红军饭、住红军营、立红军志”为主要内容,串联推介“八一”纪念馆、庄世平博物馆、百二坵田风景区、大南山街道什石洋红色村、船埔头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南阳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普宁苏维埃办公旧址、方方纪念馆、杨石魂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弘扬普宁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景点的市场化运作,实现“自我造血”。

  整合推介“商约在冬季”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普宁商会、潮汕商会等商业组织的带动作用,通过策划举办城市嘉年华、网红直播购物节、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以及“普宁人游普宁(冬季行)”“引客入普宁”等市场营销行动,联动推介国际商品城、普宁历史文化街区、潮菜一条街、康美中药城、流沙服装城、万泰汇购物中心、壹号工场·文化创意园、盘龙湾温泉度假村等商务旅游和夜间休闲旅游景点,助力中心城区打造粤东城市群中央商务休闲游憩区。




完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



  规划建设普宁市体育中心。对标《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争取按照服务200万以上人口的规格,高水平推进普宁市体育中心的规划建设,积极引进举办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力争国家和省级体育田径运动、游泳、篮球、羽毛球、足球等项目训练基地落地普宁。


  升级改造明华体育馆。积极筹集资金,加快推进馆外地面平整与绿化、电路设备升级换代等改造升级工作,建设羽毛球活动中心,提升软硬件设施水平。同时,完善市区各类大众广场、体育场地的配套设施。


  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结合普宁地域特点,拓展增量,盘活存量,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社会足球场地,逐步实现100%行政村配套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达到100%,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100%,为人民群众健身锻炼提供场地保障,如在占陇镇、洪阳镇、里湖镇等中心镇规划建设体育广场。





  打造地方体育赛事品牌

  强化篮球、羽毛球运动优势。加强普宁市篮球联赛的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场街道、行政村筹划举办篮球赛事,提振篮球运动氛围,进一步擦亮“广东省篮球之乡”名片。同时,以“广东省羽毛球活动基地”落户普宁为契机,全力推进羽毛球事业发展。

  办好各项体育赛事。持续做好我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三棋、拔河、第九套广播体操、广场舞等常规性体育赛事,积极参加地区性运动会和全国性单项赛事。培育发展武术、英歌舞、舞狮、舞龙、龙舟等地方特色运动和电子竞技、素质拓展、轮滑等新型体育项目,探索将英歌舞、龙舞等非遗文化项目以表演性项目的形式,利用各类大型赛事、运动会舞台向外推广。

  做大做强普宁市第七届运动会。早动员、早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运动会筹办工作,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使其成为推动普宁市体育名城建设的运动盛会。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是围绕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的目标,健全普宁市“三馆一站一室一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场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文化室),筹划好我市文化艺术中心重点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工作,分批次继续推进我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继续完善提升乡镇场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配套。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动普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科学化、人性化、数字化发展,逐步完善全市、基层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化文化设施,如流动图书馆、流动农家书屋、流动展览车、流动舞台以及档案数据库、数字展厅、多媒体设备等,高标准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及示范项目创建工作。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有序推进普宁市“三馆一站一室一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免费开放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融入旅游宣传与咨询接待、健身休闲等功能,鼓励基层旅游、体育新增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化零为整”的建设理念,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建设工作,逐步实现文旅体公共服务功能的“三位一体”。

  打造特色文化节庆。进一步做大做强普宁梅花旅游文化节、普宁英歌(民俗)文化节、春节市区文娱活动等地方特色文化节庆品牌,融入旅游、体育、创意元素,使其成为集中展示推介普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体育竞技精神的品牌宣传窗口和资源共享平台。

  做好文化下基层工作。组织办好“书香普宁”全民阅读、美术书法摄影展、主题图片展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优化做好“戏曲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文艺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服务下基层工作,扩大文化惠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鼓励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自筹资金,兴办民间潮剧票友会、木偶戏剧团、英歌舞队、舞狮队、舞龙队、电影放映队、读书会等文化组织;结合传统民俗节日,开展潮剧演出、潮剧比赛、铁枝木偶戏演出、电影放映、舞狮舞龙等文化活动。


建立全民营销机制


  

  打造文化旅游IP。全面开展相关古籍、史料、文物收集和整理工作,引导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有关优秀节目,讲好“普宁文化故事”“洪阳古城故事”。鼓励有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深挖本土文化内涵、历史典故、红色故事、企业(个人)事迹等特色资源,通过推出主题场馆、形象地标、文化创意产品、文化演艺节目、文艺作品、动漫影视作品、特色节庆活动等方式,打造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IP。




  强化节庆品牌带动效应。结合普宁市文旅体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继续办好普宁梅花旅游文化节、普宁英歌(民俗)文化节、普宁春节市区文娱活动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加入项目招商引资、精品线路推广、旅游景区宣传以及地方特色品牌评比等活动,发挥品牌节庆对普宁市文旅体发展的带动作用。





  打造一批乡镇旅游节庆名片。按照“一镇一节”的节事宣传模式,以南溪水乡龙舟文化旅游节为示范,鼓励各乡镇场街道和旅游景区(点)结合自身实际,策划举办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体育运动赛事、商贸会议会展,如引导洪阳镇举办潮汕美食文化旅游节,引导大南山街道举办红色乡村马拉松赛,引导盘龙湾温泉度假村举办温泉旅居文化节,引导康美中药城举办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节,引导万泰汇购物中心举办旅游购物嘉年华活动,引导普宁国际服装城举办普宁国际服装交易会等,使其成为普宁市文旅体节事营销的新名片。


重点项目库








行动分解表